“謝謝大家的幫助,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尋根成功的消息告訴其他宗親,下一次,我會帶更多宗親到大陸尋根謁祖!”日前,在泉州市臺港澳辦與族譜專家的幫助下,臺胞張宇讚終于圓了尋根夢。他告訴大陸鄉親,離別約360年后,先祖終于魂歸故里,這將成為一個美好的開端,期待更多的張氏宗親回到故土、尋根謁祖。
張宇讃(右一)和同行的臺灣張氏宗親仔細查看族譜 (市臺港澳辦 供圖)
“再找不到,根就斷了”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泉州更是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近年來,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日漸頻繁,許多臺胞借助相關部門與民間譜牒文史專家的共同幫助,在泉州尋根成功。
來自臺灣高雄小港區的張宇讚,是當地大林蒲鳳源里的里長、大高雄里長主席聯合總會副總主席,也是一位熱心兩岸交流活動的臺胞。往返大陸多年,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強烈愿望——尋根謁祖。根據臺灣的族譜記載,張氏祖籍位于泉州府晉江東門外下港,遷居臺灣的一世祖為張啟元,大約在清康熙元年間抵達高雄墾荒發展、繁衍生息。
最先接觸到張宇讚的市臺港澳辦副調研員林榮清,對這個急切尋根的臺胞印象深刻:“他和他的家族對于尋根這件事很執著。300多年了,張氏家族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把關于祖籍地的信息,以及先祖抵臺之初的情況,近乎完整地保留下來,十分不易。”根據臺灣的信息,張啟元40歲時再婚,又有了4個兒子,分為四房,至今已繁衍18世,有2000多人。
張宇讚擔心,隨著時間推移,以及臺灣當地城市建設的推進,關于先祖的那些寶貴信息,會逐漸遺失,“如果再找不到,根就斷了”。因此,去年9月,他通過高雄民意代表黃昭順服務處的黃愈豐找到了泉州市臺港澳辦,請托尋根事宜。
族譜相助 發現線索
經過多地查找無果之后,市臺港澳辦決定借助專家的力量尋找答案。今年2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原副館長、地方志文化和閩臺族譜專家朱定波接到委托,幫助張宇讚尋根。
“歷史上的晉江東門外,包括現在的泉州市區城東、東海,以及惠安、臺商區等地,我翻閱了數十本張氏族譜的遷居臺灣張氏名錄,并請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族譜中心幫助查詢,均沒有找到張啟元的名字和相關族譜。同時,我找了泉州沿海一帶的古地名,也沒有發現‘下港’二字。”后來,朱定波把族譜查找的范圍擴大到石獅、晉江。
擴大范圍查閱族譜之后,朱定波發現,只有晉江儒林張姓世系昭穆的第22世有“啟”字輩。最重要的是,在清康熙年間,晉江儒林張姓遷居臺灣的“啟”字輩先民族裔就有12人。如果張啟元名字中的“啟”為字輩,或源于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的儒林張氏。
隨后,朱定波趕緊把這一研究發現,通過市臺港澳辦轉達給張宇讚。
尋根成功 臺胞圓夢
隨著查找范圍的基本確定,張宇讚與其他幾位家族成員難掩激動心情。日前,他們一行6人,帶上先祖張啟元的神主牌位趕到泉州,親自對接尋根一事。
在大陸鄉親的帶領下,張宇讚先是趕往臺商區秀涂村張氏宗祠,但那里沒有留下族譜。
隔日,大家繼續前往石獅、晉江尋找線索。
在石獅寶蓋鎮雪上村張氏宗祠,經過族譜比對,大林蒲張氏與雪上(龍嶼)張氏同屬于“儒林張”,但具體傳衍分支的族譜里,沒有記載張啟元的名字。
大家沒有氣餒,隨即趕往晉江磁灶鎮張林村。當地張氏宗祠的宗親,拿出2本厚厚的晉江《儒林張氏聯宗譜》供現場比對。
很快,朱定波就在這里找到關于張啟元的記載:他屬于儒林張氏蓮池房南增公派支(樟腳房)第22世,與之前研究結論相同。張宇讚和其他臺灣宗親聽聞,立刻圍上前去翻看族譜,異口同聲地說:“終于找到了!”
族譜中還記載,張啟元有一子,名張光敬。只是張光敬之后,再無其后人和去向的內容,也沒有寫他們前往臺灣。
張宇讚立刻致電臺灣親人,詢問張光敬遷居臺灣后的情況。經過查看張氏神主牌位和族譜記錄,發現張啟元確有一子,名為張光敬,且是后來遷居臺灣。“名字和信息全對上了!大陸的族譜記載到張光敬為止,臺灣的族譜從張啟元開始,寫到其長子及其他在臺灣所生兒子的繁衍情況,正好互相印證。”
兩岸儒林張氏同根同源,大家共同見證了一段跨越360年的尋根奇緣。這一次,不光是張宇讚激動了,全程幫助尋親的大陸鄉親也激動萬分。
圓了尋根夢后,張宇讚一行立即到張氏宗祠祭拜祖先。他們拿出先祖牌位,恭敬地上香、叩拜。至此,離鄉游子張啟元魂歸故里,他的后人們也終于找到了根脈。
朱定波還從族譜發現,張林村的儒林張氏,在清代曾先后有360多人遷居臺灣。張啟元的后人們,成為第一支回到祖籍地尋根的宗親。張宇讚告訴故鄉親人:“返臺后,我會把尋根成功的好消息分享給其他宗親,接下來,一定會有更多人前來尋根!”(記者 蔡紫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