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徐徐,茶色飄香。
日前,八旬老黨員劉聲泉拿出一本邊角略卷皺的筆記本,跟記者講述起影響他們兩代人的紅色記憶。講到動情處,他不禁在本子上補幾筆,豐富曾經的記憶。
劉聲泉是晉江革命老區村——東石鎮塔頭劉村人。塔頭劉村是閩中特委(地委)的地下交通站和晉江沿海地區地下黨人的活動中心。“雖然我沒有參加過革命,但村里的紅色事跡深深影響著我。”劉聲泉說,他的子女都在塔頭劉村以革命烈士劉廷都命名的廷都小學就讀,兩代人從小耳濡目染紅色事跡,學業有成后,四名子女中有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兩代人在農業、稅務、海關、教育等不同戰線上發光發熱。
家庭榜單:
劉聲泉,84歲,退休干部,黨齡40年
劉建民,56歲,任職于晉江稅務,黨齡29年
劉建陽,44歲,任職于泉州海關,黨齡20年
劉清雅,53歲,任職于晉江實小,黨齡16年
回望
在紅色熏陶中成長
談起自己的入黨初心,劉聲泉把回憶拉回小時候。1937年出生的他,對新中國成立前的至暗時刻仍記憶猶新。“我父親當時就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抓壯丁’,離鄉背井逃到南洋謀生。”劉聲泉說。
傳播革命精神、傳唱紅色歌曲、口耳相傳的革命故事……雖然當時年少的劉聲泉不懂得什么是革命斗爭,但地下黨組織活躍的塔頭劉村,讓他從小就置身在紅色精神的熏陶中,他當時就讀的塔頭中山小學,正是晉江沿海地區地下黨人的秘密聯絡站之一。
特別是,劉聲泉的叔叔劉志勇1946年就參加了革命。1949年4月,劉志勇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衛生兵,后來,他還參加了漳廈戰役、東山戰役。“那時候,我父親逃到印度尼西亞,謀生也很艱難。家里靠我母親一人養家,生活比較貧困,所以叔叔經常幫襯我們,資助我讀書,鼓勵我要上進。”
這些經歷,不僅在他心里種下了要向黨組織靠近的進步種子,還不斷滋養它發芽、成長,影響著劉聲泉的一生。
回報
數十年兢兢業業
在革命事跡的影響下,劉聲泉養成簡樸勤學、吃苦耐勞的作風。1958年,劉聲泉考進福建農學院,因為成績優異、積極進取,他還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上大學以后,我就開始寫入黨申請書,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劉聲泉介紹。
大學畢業后,劉聲泉被分配到廈門同安農業局糧種公司,從事糧種推廣。那時候,正逢國家困難時期,培育、試種出增產的糧種新品和優品,成為劉聲泉和同事們迫切希望實現的目標。
為了培育出花生優品,劉聲泉和同事們探索出把秋花生改為春種的辦法。“春花生的種子怕春寒,播種早的話容易腐爛。而秋花生具有更強的抗寒性,改為春種后可以把播種期提前,不僅能增產,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劉聲泉分析說,此法經過實驗后,被證明確實可行。
因為家鄉東石土地貧瘠,他還把同安培育出的花生、地瓜等優良品種帶回東石推廣,還在金甌村試種了水稻,效果良好。不少試種的新品,實現了30%的增產。“當時,看到糧食實現增產,就是大家最開心的事。”劉聲泉笑著說。
1979年,扎根糧種推廣工作17年的劉聲泉正式入黨,此時,他遞交的入黨申請書已有五六份。“雖然我正式入黨的時間晚,但黨的滋養、國家的培養,伴隨著我的一生,我也只能以扎根基層、認真工作來回報國家,回報黨恩。”劉聲泉動情道。
言傳身教
四名子女三人是黨員
劉聲泉育有兩子兩女,分別從事稅務、海關、教育等工作。其中,兩子一女加入中國共產黨,小女兒加入民主黨派。
提起對子女的教育,劉聲泉認為,革命老區村的滋養和長輩的言傳身教是關鍵。
劉聲泉妻子是一名鄉村教師,退休前在塔頭劉村廷都小學任教,孩子們小學時期跟隨她在村里就學成長,中學則隨著劉聲泉到同安讀書。
“我們對他們要求都比較嚴格,堅持讓孩子們一邊勞動,一邊學習。”劉聲泉說,妻子在村里種了一些農田還養豬,放學后和節假日,孩子們都要到田間勞作,晚上再一起讀書學習。
受父母影響,劉聲泉的幾個子女養成了吃苦、節儉、勤勞的品格。在泉州讀師范的時候,有一次劉清雅在校門看到一個賣油餅的攤販,她很想買一塊來嘗嘗。“但想到母親的節儉,平時都舍不得花錢,我就忍住沒買,餓著肚子回到家再吃飯。”劉清雅笑到。
為了省費用和幫助鄉親,劉聲泉有時會騎自行車從同安回來,從早上出發,通常要騎到夜幕降臨才能到家。他的自行車后座上,還常載著兩個籮筐,幫鄰居捎帶地瓜苗、小豬仔等。這個場景,也深深刻在幾個子女的心里。
談及入黨初心,劉建陽說,是受革命老區村的先輩和家里長輩們的影響,而且,他們幾兄妹都在廷都小學讀書,烈士劉廷都的事跡從小聽到大,很受感動和鼓舞。
?。ㄓ浾達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