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陽的映射下,位于晉江磁灶鎮大埔村中心、占地20多畝的大埔村敬老院顯得格外氣派。今年80多歲的吳聲堂與幾位老厝邊聚在一起聽戲曲,不時跟著哼唱幾句,好不愜意。
說起大埔村,人們第一印象是鄉村建設好、環境美。然而,除了優美宜居的鄉村環境,如今的大埔村,更美的當屬村民的幸福生活。
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過去十年,大埔村先后六次榮獲國家級榮譽。榮譽背后,是大埔村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持續提升。
大埔村民的幸福生活。記者秦越
老有所養
全村老人共享幸福晚年
吳聲堂家住大埔村舊村改造后的雙井小區。因家中晚輩常年在外經商,只有他一人留守家園。
2012年,大埔村敬老院落成投用。吳聲堂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名入住,他沒想到的是,這一住,就是10年。
“這里環境好、配套全,關鍵還有老厝邊做伴,這樣的晚年生活有滋味。”吳聲堂說,敬老院對他而言已是一個家,是全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的樂園。這樣的晚年生活是他夢寐以求的。
十年間,大埔村敬老院累計接收老人410人。其中,像吳聲堂一樣入住滿十年的就有34人。
“由于村里外出經商人員較多,老人留守獨居現象較為突出。年輕人在外打拼有了經濟基礎,但對家中老人始終放心不下。”大埔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吳金程表示,建設敬老院,既是為了解決外出村民的后顧之憂,更是為了讓村里老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共享更多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
大埔村敬老院建成投用至今,始終堅持為入住老人提供免費吃住的養老服務。針對個別因身體原因不能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村里則每月給予300元補貼,確保養老紅利惠及每位老人。
近年來,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大埔村敬老院在全市率先施行“醫養康”模式的養老服務,攜手晉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全村每位老人安排專屬醫生、定制健康檔案,并常態化開展健康講座。此外,村里還時常聯動社會志愿團體開展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不斷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致力于將敬老院打造成全村老人的“幸福巢”。
幼有所教
優質教育辦在家門口
下午4時許,大埔村中心小學門口人頭攢動,前來接小孩放學的家長排起長龍。今年40歲的大埔村民吳友鵬也在其中。
2010年起,吳友鵬赴浙江經商,兩個兒子跟在身邊。這幾年每次回鄉,他都發現村里有了新變化,尤其是看到村里教育越辦越好,吳友鵬決定讓兩個兒子在家鄉上學。
大埔村的小學、幼兒園原本都是民辦校,村里這幾年大力發展教育,先后投入700多萬元改造提升小學教育配套,并引來優質教師,推動幼兒園、小學雙雙升格為公辦中心校,教育質量越來越好。
“大兒子已從大埔中心小學畢業,順利升入季延初級中學;小兒子還在村里小學就讀。”吳友鵬說,近幾年,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回鄉住上個把月,感受家鄉幸福生活之余,也關注著村里的發展。
由市、鎮、村共同投入2000萬元高標準建設的大埔村中心幼兒園,緊鄰大埔村黨群服務中心,于2018年建成投用,主要服務大埔村及周邊村居的適齡兒童。每天課間時分,幼兒園里孩童們快樂追逐嬉戲的場景,與大埔新村其樂融融的生活畫面相互輝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幸福的鄉村畫卷。
值得一提的是,大埔村連續13年開展獎學助學行動,累計發放獎助學金122.8萬元,惠及優秀學子227名。村里對教育的重視,更推動全村上下形成“崇文重教、興學育才”的良好氛圍。
除了教育、養老等民生事業,對于大埔村民來說,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還來自村里推行“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帶動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營造出的守望相助、鄰里相親的文明鄉風;來自村里積極盤活閑置土地、資產,實現村財收入55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收入超6萬元的豐盈富足。
“如果說,整潔靚麗的村容村貌和舊村改造別墅群是大埔的‘面子’,那么,完善的教育、養老等基層公共服務和日益文明的鄉風就是大埔的‘里子’。”吳金程說,“面子”“里子”全面發展,是大埔村持續努力和追求的目標所在。
村民談變化
大埔村老人吳聲河:村里的敬老院讓老厝邊們從享受免費養老變成一起幸福養老。大埔村老人最大的幸福,是村里時刻關心著老人的需求,更愿意想辦法滿足這些需求。
大埔村民吳世欽: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居有所樂,這是我們每天努力奮斗想要實現的夢想。這些年,大埔村干部們把夢想變成了現實。這是大埔村成功的關鍵,也是大埔村民幸福的源頭。
(記者賴自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