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園區標準化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能,用數字化轉型提升企業發展效益
昨日,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評價結果出爐。晉江位列榜首,連續29年領跑全省縣域經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晉江能夠扛旗領跑,也正得益于對實體經濟的堅守——建成紡織服裝和制鞋2個千億元產業集群,建材陶瓷等5個百億元產業集群,涌現出安踏、恒安等行業龍頭企業,鑄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搬不走的產業優勢。
在邁向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晉江一方面,從全市戰略高度出發,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帶動園區向上生長,為產業轉型提供充足空間;另一方面,激活企業與產業中的數字化、智能化因子,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全鏈條、全要素變革,提升企業發展效益,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下,“雙效合力”的晉江,正全力以赴帶動產業集群化、高新化、專業化,構建配套完善的產業生態,闊步向新型工業化邁進。
晉江經濟開發區安東園,綠色高端面料整理微工業園4棟廠房正以“一天1000平方米”的速度加快建設。
延續基因
科創突破“有數”
在晉江領跑全省縣域經濟的29年歷程中,創新始終是最鮮明的底色。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晉江因應時代與環境需求,選擇不同維度的突破口進行創新:從產品創新,到品牌創新,到管理創新。這些不同維度的創新,奠定了晉江的實體經濟雄厚的根基。
如今,科技創新成了晉江實體經濟的又一創新突破口。在今年科技部公布的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中,晉江榜上有名。近年來,晉江更是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新樣本。
以安踏為代表的晉江企業嘗到了科技創新的甜頭。就在不久前,2022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發布了2022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獲獎名單,59件產品獲獎。其中,晉江企業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的“2022北京冬奧鋼架雪車鞋”斬獲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銅獎,系福建省唯一獲獎的產品。
這款打破歐美品牌在鋼架雪車鞋領域壟斷地位的產品,擁有著12項發明專利,科技含量十足。
記者了解到,在鋼架雪車鞋上,安踏采用了行業獨創的導流板和翼型降阻設計,可使鞋身整體降低風阻10%;采用仿生流體力學設計的導流線,可降低壁面摩擦力53.5%。在賽道實測中,起跑推進階段,運動員穿上安踏鋼架雪車鞋的成績比其他海外品牌亮眼——速度最高提升0.054秒,平均提高0.023秒。在2022北京冬奧會鋼架雪車項目上,中國選手殷正正是穿著這款鞋創下了該賽事賽道出發紀錄。
如今,安踏已有能力實現產品100%自主研發,創新產品比例超過85%。而到2030年,安踏集團在自主創新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將超過200億元。
聚木成林,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安踏不會獨行。數據顯示,晉江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保有量從2017年的85家增長到了409家,增長了近4倍;近三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平均增速高達27.9%,規上企業研發費用年均增長26.2%,共培育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12個,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占福建省九分之一,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幾年,晉江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立足產業引平臺,先后落地中科院裝備制造研究中心、中國皮革院、中紡院等9家高水平研發檢測平臺,并布局建設三創園、福州大學晉江校區、國科大智能制造學院、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科創載體。
科創載體的作用日漸凸顯。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下稱“中鞋革晉江院”),牽頭聯合國內40多家高校、企業成立全國制鞋行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圍繞紡織、制鞋、機械等晉江主導產業,應用AI、工業互聯網、5G等技術,開展智能化創新研究與成果轉化,推動一大批項目落地……
較傳統生產線可節省人工成本30%~40%,而價格相當于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中鞋革晉江院內,國內首條PUR智能成型生產線剛剛進入調試,便吸引了不少企業的目光。
源于原材料價格、勞務資源緊缺等因素,作為典型勞動密集型的制鞋行業亟需轉型。“我們的發展定位就是‘頂天立地’,既要面向科學前沿問題,又要緊貼區域轉型發展需求。”中鞋革晉江院院長王文琪說。該院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當地30多家企業需求做了市場調研后,與廣東意華鞋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漢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制鞋智能制造示范車間,生產線采用六軸工業機器人、3D視覺掃描和PUR熔膠技術,實現對鞋子大底的智能識別、噴膠歸集編程和機器人自動噴膠,促進制鞋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發展。
數字化、智能化,這些以往似乎與制造業相距甚遠的名詞,如今正日益為晉江制造業所熟知。
嘈雜的機器聲、飄浮的棉絮灰塵、不停地圍著機器轉的一排排工人……談到紡織廠,不少人會浮想起這樣的畫面。然而,在晉江的華宇錚鎣集團經編車間內,類似場景早已消失不見。
“10年前,工廠里到處是笨重的機器和忙碌的工人。如今,通過數字技術、工業機器人以及自動化裝備的應用,編織廠傳統的作業方式已經完全改變。”華宇錚鎣集團執行總裁蘇成喻感慨道,工作人員遠程操控,在中控中心喝著茶,動動手指,看著屏幕不同的指示燈,即可完成前端的預警與后續操作。
數字技術與工業的結合,大幅提升了工藝效率。近年來,華宇錚鎣通過引入智能排產、智能找布、智能傳送、自動質檢等數字系統實現工藝流程的升級。以前一個人只能操控1~2臺設備,現在一個人可同時操控20臺。如今企業銷售額每年遞增20%以上,產品不良率從25%減少到5%,企業的銷售半徑也從原有的國內市場拓展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工人工廠”到“數字工廠”,這是感官的變化;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這是內在的躍升。“這是競品近三年的銷售數據匯總表。”“這是各大網紅近三個月的帶貨情況。”“這是近半年消費者對于凍干草莓的數據反饋。”……在“有零有食”的新品開發會議上,負責人陳世偉正在用電腦調取關于新品開發所需的一系列數據報表。
以前的做法是重復開會,聽取中高層的不同經驗建議,再根據經驗與行業認知做決策,如今,陳世偉的所有戰略決策以數據說話。
當下,這種由數字化帶來的價值變化,在龍頭企業尤為典型,也更具產業影響力。
在供應鏈環節,安踏公司通過搭建新零售系統,實現訂、供、產、銷等業務鏈條貫通,實現銷售數據動態協同,總部則可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生產、調配庫存。外部,安踏則通過對供應鏈的主導作用,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跟進實施數字化改造,推進產業鏈數字化縱向協同。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表示,安踏集團加大數字化轉型,讓數字化賦能供應鏈、賦能智能工廠、賦能零售體系、賦能創新,使企業在數字化新賽道搶占先機。
滿弓蓄勢
向存量要空間
不斷成長的企業與產業,對于發展空間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滿足企業與產業的實際需求?滿弓發力,向存量要空間。當前,晉江正舉全市之力、聚全市要素資源全力推動綜合產業園區建設,力爭年底前建設超百萬平方米標準廠房,2年內將建成超千萬平方米產業空間。
內外裝修、結構加固、場地平整……連日來,在永佳智能裝備產業園,舊廠房改造和新廠房建設同步推進。這是晉江經濟開發區五里高新綜合產業園的16個產業項目之一,將助力五里園邁向新型工業化。
五里園是晉江“老牌”工業園,從2000年動工建設至今,已經走過了22個年頭,是晉江優勢主導產業主承載區。2021年,園區產值突破1100億元,鞋服、紡織、裝備制造、食品、新材料等產業集聚。
“經過多年發展,五里園出現低效用地增多、區域經濟效益不高、園區基礎配套設施逐漸老化等問題。”晉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許國鑫表示,為了加快五里園高質量發展,晉江市把五里園列入首批標準化園區建設項目,推動五里園向高新綜合產業園方向發展。
數據顯示,晉江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49%,但工業用地的容積率卻只有1.07,找不到用地的企業難以在晉江“扎根”,部分擁有土地的企業產出的效益卻不高。如果晉江能通過園區標準化建設,推動工業用地容積率達到2.0,在無新增工業用地的基礎上,工業園區預計可釋放近3萬畝的產業空間。
不是簡單地改造或建設,而是注重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打造一批產業綜合體、創新綜合體。在未來,園區將成為晉江投資主戰場、轉型升級主陣地、“產城人”融合示范區。
從晉江市區驅車一路向東,只需要20分鐘,便可抵達滿譽產業機械微工業園的施工所在地。項目建成后,將推動企業產能提升超30%,預計可新增年產值8000萬元,把政策紅利變成實實在在的發展動能。
借助逆周期進行產業投資,把上下游企業引入滿譽工業園,滿譽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不出園區半步,一通電話就能在半小時內采購到所有鞋機原輔配件。”滿譽(福建)輕工機械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經理林志群告訴記者,未來,晉江鞋機產業將通過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生態,實現生產周期短、市場反應速度快,通過抱團發展打造企業的強競爭力。
滿譽希望打造全新的產業生態,這也是晉江所希望看到的。晉江五里高新綜合產業園、內坑鎮品牌工業城的建設,就是晉江綜合考慮產業、城市、園區三者關系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園區標準化建設的典型代表。園區內,不僅有多個標準化微工業園建設項目,教育、醫療、體育場、休閑、居住、交通及消防等服務設施也同步“配齊”,形成配套完善的復合型綜合產業園。
政企攜手
逆周期勇發力
在闊步邁向新型工業化的征程中,一如此前,晉江政企再次想到一塊,走到了一起。
作為晉江標準化園區的“明星”項目之一,“新智造”產業園還未建成就先“出圈”,已經吸引10多家企業意向入駐。
“我看好這個產業園,里面不僅有標準廠房,還有研發中心、倉庫、職工宿舍等一系列配套,對企業來說可以節省不少投入成本。”經營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工廠的王聰說,“新智造”產業園的建設,讓他打消了自建廠房的想法,對整盤生意也有了新謀劃。
王聰算了一筆賬,入駐園區后,原本用于自建廠房的資金可以省出一部分投入創新研發;以園區為平臺,產業配套的供應鏈也能一起引入,減少了溝通、物流、生產成本。
“如今行業競爭激烈利潤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一同入園運營,打造‘隔壁工廠’產業生態的方式,預計可以為企業節約2%~3%的運營成本。”王聰說。
逆周期投資,企業算到了經濟賬。而為了讓更多企業輕裝上陣無后顧之憂,黨委政府更是想得周全。
國企沖鋒在前,堪稱試點綜合園區建設的主力軍。例如由國企晉園集團參與,晉江經濟開發區牽頭的“安東綠色智能染整產業園”項目,將形成紡織服裝產業鏈園區化集聚效應。該項目根植于經濟開發區安東園進行標準化提升,將帶動區域總投資約60億元,新增年產值50億元、年稅收1.6億元。安東園是福建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產業配套完善,現已建成2個污水處理廠、1座熱電廠、1個自來水廠,擁有完善的市政管網等。該項目的實施,將為晉江市紡織染整產業提供更強、更優、更廣闊的發展平臺,甚至對周邊地區染整產業產生“虹吸”效應,形成福建省染整產業重要基地。
對報批報建、項目立項、融資需求對接等,抽調3名全脫產工作人員進駐園區辦,組建項目報批報建“單一窗口”。晉江市行政服務中心組建17個工建審批服務單位作為后臺審批支撐團隊,實行“一對一”服務,推動項目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產。
在“1+N”推進政策的基礎上,順應階段性推進需求,及時出臺系列精準扶持措施,充分激發調動各層面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對接多個產業試點園區項目的建設需求,晉江經濟開發區還成立了福建晉園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管委會+公司”的創新模式,為各試點項目提供開發建設、產業金融、資產運營、綜合服務等職能支撐。
“從當年引導企業重質量、打品牌、謀上市,到如今的創新驅動、‘數智轉型’,每到發展的關鍵節點,黨委和政府總能及時為企業明方向、定航標、添動能。”恒安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許連捷說。
立足省情實際和比較優勢,福建提出做足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四篇文章,顯示了對資源稟賦的重新審視和優勢再造。時代出卷,晉江答題。面對新命題,晉江政企再攜手、共應戰,為“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注入強勁動能,不斷賦予“晉江經驗”新的時代內涵。
(記者 王志前 蔡斯洵 蔡明宣 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