躋身國家ll型大城市,對晉江來說,是城市發展史的重大飛躍!
撤縣設市3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晉江經驗”指引下,晉江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立足城市服務產業發展、服務市民生活定位,深度推進產城人融合,成為新型城鎮化縣域樣板。
此次躋身II型大城市,不僅是晉江經濟水平、發展潛力、城市吸引力的綜合體現,也為晉江未來發展標注了新的坐標。踏上新征程,晉江又該如何定位目標、謀劃發展、乘勢而上,在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晉江實踐中再譜“晉江經驗”新篇章,成為晉江在新時代的新探索。
晉江深度推進產城人融合,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記者陳巧玲攝
晉江為什么能入圍?
10月中旬,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江蘇省昆山市,浙江省義烏市、慈溪市和福建省晉江市4個縣級市拿到了大城市“入場券”。“4個縣級市被確定為大城市”隨即登上微博熱搜。一時間,“為什么是晉江”的話題引發熱議。畢竟,在全國105座大城市的名單中,大多是省會城市、地級市,縣城跨入大城市還是第一次。
“大城市”標準如何界定?人口規模是重要考量。根據相關規定,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500萬以下的為Ⅰ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為Ⅱ型大城市。晉江以主城區人口101.25萬人的規模成功入列Ⅱ型大城市。
作為偏居一隅的閩南小城,晉江陸域面積僅649平方公里,為何人口會向這里集聚?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丁長發看來,人口集聚的背后,與晉江發達的產業、雄厚的經濟實力有密切關系。
晉江實力有多強?也許外人并不熟悉晉江這個地方,但沒有幾個人不熟知晉江的產品。嘴里吃的食品、身上穿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手里拿的雨傘、家里用的紙巾、建房裝修的瓷磚,晉江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安踏、特步、九牧王、柒牌、勁霸、七匹狼、恒安、盼盼、蠟筆小新、親親、心相印、雅客……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都來自晉江。
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晉江孕育了50家上市企業,擁有42枚中國馳名商標,不僅是中國鞋都、中國傘都、中國運動服裝名鎮、中國休閑服裝名鎮,還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愛心城市、七星級慈善城市等。
晉江用福建省兩百分之一的土地,創造了太多不可思議的經濟數字。回望歷史深處,晉江發展路徑的選擇從來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科學的設計,更充滿智慧的創造。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總結提出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為主要內容的“晉江經驗”。20年來,在“晉江經驗”指導下,晉江牢牢守住實體經濟“看家寶”,締造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和產業經濟奇跡,地區生產總值從277億元增長至2986億元,年均增長11.6%;財政總收入從20億元提高到257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建成2個千億元、5個百億元產業集群,億元以上企業超700家,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四強。
“正是因為晉江產業基礎好,豐富的就業機會吸引了人口流入。”福建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研室副主任陳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良好的產業生態是集聚產業、催生創新的土壤,也是吸引外來人口流入的關鍵。年輕人來到晉江這片土地打拼,站穩腳跟后又帶動身邊的一批人,人口規模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晉江憑什么留住人?
近年來,晉江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成績斐然,此次躋身大城市更是贏得廣泛關注。但與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相比,晉江靠什么留人?
“公共服務不僅要‘提質量’,還要‘均等化’;不僅要讓本地人生活得好,還要讓外來人口有歸屬感和融入感。在這方面,福建晉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被央視《焦點訪談》點名表揚的這一舉措,是晉江市民化積分優待管理措施。
作為一座外來人口數量占常住人口一半的城市,晉江堅持“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蓋、待遇均等化”。早在2011年,晉江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賦予持證人員30項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等待遇。同時,晉江還率先實現異地高考;為企業員工提供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人才房等保障性住房;“包飛機、包火車、包汽車”送務工人員返鄉過年……一項項“有溫度”的舉措接續落地,吸引著越來越多人來晉江扎根發展。
“新學校各方面都很不錯,我們都很滿意。”家住紫帽鎮的新晉江人何女士說,今年9月,她的孩子正式入讀清華附中晉江學校高中部。作為這所新辦學校的首批學生家長,何女士對學校的環境建設、師資學風贊不絕口。
醫療和教育是衡量城市品質和民生幸福的重要維度。近年來,晉江引入清華附中晉江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形成3大本碩高校、9大公共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版圖,其中更有國科大、福大等“雙一流”高校。與此同時,還引進上海六院福建醫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樹蘭醫療等高端醫療資源,落地全國縣域首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看好病”。越來越多像何女士一樣的新晉江人,在見證和參與晉江發展的同時,也共享了晉江發展的成果。
“我經常和上海的親戚朋友講,晉江不僅連續21年躋身全國十強縣,而且空氣優良率多年保持100%,高速、高鐵、機場等一應俱全,市民在家門口可以讀名校、看名醫,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越來越強。”利郎公司副總裁胡誠初來晉江生活已經24年,當初那個“不成規模”的晉江如今躋身“大城市”行列,成為他回上海灘“炫耀”的資本。
以產業集聚人才,以人才助推發展。多年來,晉江“求”人才不拘一格,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企業認定的人才,政府還每月發放補貼。從學徒出身,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主管,來自江西的七匹狼公司高級制版師胡牛崽如今每月能領到4000元政府津貼,申請的20萬元購房補助也已獲批,子女上學還有優惠政策。“人才政策不分本地人、外地人,我感覺自己就是晉江人。”胡牛崽說。
越來越完善的城市配套,讓晉江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吸引力,而注重“以人為本”的營商環境優化,更讓晉江成為炙手可熱的就業創業熱土。
“在晉江,沒外人”“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蓋”“來了都是晉江人,晉江都是一家人”……這些在新晉江人圈子中流行的口號,不僅是晉江開放包容的寫照,更是晉江留得住人的生動注腳。
晉江未來又該怎么辦?
晉江躋身“大城市”后,許多人對這座城市今后的發展充滿期待。
“20年前,我們都想不到晉江會有現在這樣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春光說,城市常住人口的增長是觀察城市發展的重要數據,可以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經濟水平、發展潛力、城市吸引力。此次入圍“大城市”,也讓晉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印證。
無獨有偶。在陳新看來,晉江晉級大城市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他表示,“Ⅱ型大城市”的考量因素不光是人口,背后的經濟實力、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人才政策配套等均缺一不可。由此可見,晉江成為一座“超級縣城”,絲毫不簡單。
在為晉江“提格升級”高興的同時,陳新也提出,如何把握入圍“大城市”契機,爭取更大的發展,是晉江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于晉江而言,入列大城市,意味著城市能級實現了一個大躍升。同時也要看到,晉江產業創新動能不足,城市能級、承載能力與產業發展不夠匹配,社會治理能力水平遠滯后于現實需要等問題客觀存在。
“產業是立市之本。晉江產業想要保持‘常青’,就要發力轉型升級。”在丁長發看來,晉江在未來產業結構中要著力優存量、拓增量。如傳統鞋服、紡織、食品等是存量市場,需要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企業產品的高附加值化、品牌化;而增量部分,則需加快引進新興產業步伐,比如晉江當前正在推動的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產業,都要根據本地產業、技術、人才加以推進。
需要注意的是,與其他百強縣前十強相比,晉江人才短板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昆山每10萬人中超2.2萬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義烏每10萬人中超1.4萬擁有大學文化程度;而晉江的數據僅為接近1萬。
“目前制約晉江發展的最大短板是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原因就是缺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丁長發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人才支撐。在丁長發看來,近年來,晉江引進國內高端教育資源合作辦學,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雙一流高校相繼落地,這是非常好的舉措。下一步,晉江可立足鞋服、建材、食品、玩具等產業需求,著力推進高職院校建設,促進校院企合作、產學研用融合,推動企業加快數智轉型。
“大城市就要有大城市的胸懷、大城市的容量、大城市的治理水平。”在王春光看來,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一定是綜合性競爭,產業、人才、配套等既互相融合又互相影響,需要晉江同步發力,而且要跑得比地級市乃至更高層級的城市更快、更扎實。
“今年,晉江調高了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由原來的1億元增加至1.5億元。”晉江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黃建華表示,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從去年起,晉江每年安排10%商品房房源作為優秀人才專屬房源,并對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給予最高800萬元的經費支持。同時,晉江還實行“一對一”人才服務掛鉤聯系制度,為各類人才提供咨詢答疑、指導協助、幫扶協調等服務。
“金杯銀杯不如人才的口碑,千好萬好不如人才一句話好。”黃建華表示,希望通過人才之間的“口口相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晉江創新創業。
晉江產業發展要實現再躍升,城市平臺是關鍵。多年來,晉江經濟發展名聲在外,但城市建設的“掉鏈子”一度成為晉江上坡路上的絆腳石。近年來,晉江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拓展至11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已達到69.3%。王春光說,如今,晉江的城市建設不能再囿于“縣級市”的定位,推進新型城鎮化也不能僅是涉及基礎設施投資,而要對標國內一線城市,不斷提升城市品質,持續強化就業扶持、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投入,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體系,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多縣域樣本。
(記者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