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承到創新技藝傳承“扎”出花
舞香龍是一項技藝性很強的民俗活動,需要傳承人具備扎龍、舞龍、踩轎腳、火鼎公婆等技能。這些技能的傳承主要依賴于老一輩藝人的口傳心授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因此,傳承人的培養是舞香龍這項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
扎香龍是舞香龍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也是一項充滿傳統韻味和工藝美感的技藝。香龍的制作過程通常包括選材、設計、扎制、裝飾等步驟,每個步驟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
香龍以麻繩為“筋”,外裹稻草扎成“龍身”,前扎“龍頭”,口、角、目具備,“龍目”以手電筒為睛,“龍尾”扎成叉狀,“龍身”密密插上點燃的貢香。
“香龍的制作相當繁雜瑣碎,制作一條完整的香龍需要10天至半個月。目前,比較有影響力的扎香龍傳承人是蔡文頓先生,他今年77歲,從事參與扎香龍已經有30多年了。”蔡東列介紹。
作為扎香龍技藝傳承人,每年正月初三是蔡文頓最忙的時候。“每年大年初三,大家都在過年,他就要鉆到制作香龍的場所,早上去晚上才能回來。”蔡文頓的老伴告訴記者,30多年來,蔡文頓每年如此,要趕在正月十三前完成香龍的制作。
對于扎香龍,蔡文頓打心眼里喜歡。“我這個人就喜歡手藝活,年輕時,我也是舞香龍的好手。”蔡文頓說,村里的年輕人都會舞香龍,但不是人人都會扎香龍,所以他對扎香龍一直非常好奇。
“每次村里老師傅扎香龍時,我都會跑去看。”后來,蔡文頓發現自己也能夠簡單地扎一些龍身,之后,在老師傅的指導下,他很快學會了扎香龍。
不僅如此,他還對原有的香龍樣式進行了創新。“當時,龍頭是用兩個竹編的簸箕相扣在一起,前扁后高看起來更像一個蛇頭,沒有龍的氣勢。”于是,追求完美的蔡文頓重新設計了龍頭的樣式,并制作了香龍的舌頭和牙齒,讓整個香龍更加形象。此外,他還對“龍目”進行了改進,將兩個手電筒扎進稻草里,如此一來,即使在夜里,香龍也能炯炯有神。
如今,全村懂得扎香龍技藝的人已經不多了,這成為蔡文頓心里的一個結。“扎香龍的環境并不好,因為要經常接觸麻繩、稻草,不僅全身弄得臟兮兮,還會全身瘙癢。此外,在扎香龍的時候,要不停地續稻草并用鐵線扎緊,不僅要技術更要力氣,雙手起泡是正常的,而且經常會被鐵線割破。”蔡文頓說,經年累月,他的雙手都是傷痕。目前,蔡文頓有一名助手,他希望助手能夠傳承自己的手藝。
從廣場到校園非遺文化“創”出彩
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傳承舞香龍,東石型厝小學、東石鉆石海岸幼兒園、潘徑中學等學校把“舞香龍”和“扎香龍”引入校園。
“我們小學2016年開始開設‘舞香龍’課程,2017年與蔡文頓先生合作,請他來教學生制作香龍,還專門請他定制適合學生的‘小香龍’。”型厝小學校長許福裕介紹,每周四下午課后時段,學校還會邀請該村的舞龍隊員入校教學,開展“舞香龍”訓練。
型厝小學學生表演舞香龍。
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操作,學生們不僅能學習到舞香龍的技藝和知識,還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學校組織的各種比賽和演出活動,讓學生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才華。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傳統年味,更好地促進舞香龍非遺項目的傳承,型厝小學于2021年10月建設“香龍文化展廳”。“2022年9月,我校再次對香龍文化展廳進行裝修,與學校禁毒宣傳室及心理輔導室整合成一條‘研學路線’,吸引了南天小學、玉峰小學、洪塘小學及東石鎮中心幼兒園的師生前來開展研學活動。在研學中,師生參觀香龍文化展廳,親身體驗舞香龍,同時學習禁毒知識、參加心理健康團建課,可謂收獲滿滿。”許福裕說。
對于如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傳承香龍,許福裕已經規劃了一張藍圖,“接下來,我們將把舞香龍這項非遺項目編寫入校本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將開拓一些興趣班,如用超輕泥制作香龍、用編程制作樂高香龍、用剪紙剪出香龍等,多角度讓學生感受香龍的獨特魅力。”
除了型厝小學,鉆石海岸幼兒園自創辦以來,每年春季開學時都會將非遺項目請進學校,多次開展元宵游園會,并邀請蔡文頓入園手把手教授孩子們“扎小香龍”。潘徑中學于2023年11月將舞香龍活動引入學校,今年2月,來自馬來西亞的中學交流團在潘徑中學體驗了舞香龍。
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讓學生受益匪淺,也為舞香龍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通過年輕一代的參與和傳承,晉江型厝舞香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記者 林小杰 陳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