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響起,一條火光閃爍的巨龍從人群中蜿蜒而出,龍頭高昂,龍眼炯炯有神,火光映照下,插滿貢香的香龍熠熠生輝。在鑼鼓聲和鞭炮聲的伴奏下,巨龍開始舞動,時而翻騰跳躍,時而盤旋飛翔,仿佛在天空中遨游。
這就是晉江東石鎮梅峰型厝村傳承千年的元宵節游燈舞香龍民俗活動,該活動有舞香龍、燒火鼎、燒火把、酒盞燈、踩轎腳等,而舞香龍是重頭戲。
從鄉村到全國傳承千年“舞”出圈
盡管元宵節已過去半個月,但梅峰型厝村街頭巷尾依舊張燈結彩,問起村里的孩童什么是香龍,他們都能回答得頭頭是道。今年大年初六,泉州民俗踩街活動時隔20年再度回歸,型厝舞香龍亮相其中,為市民、游客奉上一場文化盛宴。另外,舞香龍這一民俗文化頻頻亮相央媒,向全國人民展示閩南特色民俗。
據傳,舞香龍習俗始于北宋時期。那時,因梅峰型厝村常有水患并流行時疫,人口損失不少。時值元宵,家家戶戶扎火把、點酒盞燈、燒火鼎、舞香龍,連續游燈三夜,驅瘟除疫。村民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便自發組織起來,模仿龍的形象制作香龍,在龍頭、龍身插滿貢香,通過舞龍的形式來祈福。自此,型厝村舞香龍這一獨特的民俗活動代代相傳,歷久不輟。
“舞香龍傳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我們村有超70%的青壯年男性都參與過舞香龍民俗活動。”梅峰型厝村舞香龍負責人蔡東列說,自己年輕時也是舞香龍的隊員,還參加過1992年晉江撤縣建市慶典大會,受邀進行踩街表演。蔡東列表示,為了這次踩街,他們特地做了一些造型,比如“臥虎藏龍”“飛龍在天”“龍騰四海”等,讓表演更加豐富多彩。
舞香龍看似簡單,卻是一項苦力活。今年參加泉州民俗踩街活動,梅峰型厝村一共派出了65名壯漢。“這條龍身長28米,舞動時插上1500支特制的貢香,每支貢香有42厘米長,總重達150多公斤,單龍頭就有35公斤多。”蔡東列說,一條香龍需要13名壯漢共舞,因為龍身太重,60多名壯漢要分成多組輪番上陣,每舞動2分鐘就要更換一批人。
由于舞香龍需要耗費許多體能,并且經常燒壞衣服,這項民俗文化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現在村里大部分青年都不太熱衷參與舞香龍。”作為舞香龍負責人,蔡東列一直在思考如何傳承這項民俗文化。他告訴記者,他從2010年開始為舞香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舞香龍民俗活動被列入晉江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被列入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防止這項民俗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流逝,村里老人會采取了很多保護措施。每年元宵節前,老人會都會帶頭進行該項目的發動、管理和實施,包括統一服裝、輔以適當經濟補貼等,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激發年輕人的熱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目前,梅峰型厝村舞香龍有82名隊員,其中15名為“00后”。“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愿意來參與舞香龍這項民俗活動。不過,由于他們動作還比較生疏,主力隊員依舊是30歲到40歲的壯年。”蔡東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