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2024年晉江(深滬)海上龍舟公開賽將在深滬鎮舉行。屆時,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滬褒歌也將在現場演出,與龍舟賽一同展示深滬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為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營造氛圍。
據介紹,深滬褒歌產生于漁民們的勞動生產之中,在清代就十分盛行。彼時,漁民們在出航或歸帆水程上,為驅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單,同航又相鄰的船只互邀“合四句編歌仔”,或者跟在岸上織網的姑娘們一起褒歌。由于生活環境、生產條件的不同,深滬褒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現的歌詞內容和音樂風格也隨之而異。因此,深滬褒歌有多重不同的叫法,包括褒歌、摽歌、相褻歌、船頭歌、扒蟯歌等。
將在龍舟賽開幕式現場演出,深滬褒歌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王秋帆很是期待,“海上賽龍舟是深滬傳統民俗,中斷多年重出江湖,對于深滬人來說是一件大喜事。深滬褒歌同樣是深滬的特色傳統,期待它們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王秋帆說,漁業至今仍是深滬的支柱產業之一,雖然現在漁業的作業方式和環境跟以前不一樣了,但傳唱至今的深滬褒歌仍然深受群眾的喜愛。
“行船真艱苦,無風要搖櫓;半洋起大風,共天呼救吁。行船真艱苦,吃糜培菜脯;一年四季度,下骸通腹肚……”穿上傳統漁民服裝,拉上漁網,撐著搖櫓,深滬褒歌的表演者一上臺,一開嗓,就能帶著觀眾沉浸式回到漁船上。
王秋帆告訴記者,目前,深滬褒歌的表演團隊有30多人,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30多歲,每一次演出登臺的就需要20多人。
“深滬褒歌作為獨具特色、體現漁業生產的民間音樂活動,在很多重要的場合都受邀演出。這些表演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事業,但是懷著對深滬褒歌的熱愛,大家都積極參與和對待每一次演出。”王秋帆說。
此外,深滬音樂協會還與旅菲華僑陳挺、深滬人蘇軍勇以深滬褒歌為靈感,創作了節目《深滬贊》,以深滬華僑離鄉幾十年回鄉,感受家鄉變化為主線,用表演和唱的形式展現深滬風采,獲得了2015年晉江市廣場文藝調演特等獎。
“接下來,我們還會推動深滬褒歌進校園、進村(社區),推廣這項非遺的同時,也歡迎對深滬褒歌有興趣的廣大群眾能加入我們,共同傳承。”王秋帆說。
深滬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深滬海洋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扒龍船和深滬褒歌,深滬作為泉州宋元東方第一大港“三灣十二港”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出了拳頭母、魚丸等近百種獨具特色的美食。此外,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因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停留在深滬灣而命名的三保街,民俗陣頭香香擔等,無不述說著深滬與海洋的親密關系,也成為海絲風情小鎮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記者 施蓉蓉 秦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