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影三:空間騰挪“活”和“精”
一邊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滾滾浪潮,一邊是工業用地緊缺的現實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為新質生產力“騰出”發展空間?晉江找準了盤活利用低效用地的突破口。
左右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工作圈就是生活圈……走進位于晉江經濟開發區五里園的永佳智能裝備產業園,現代化的標準廠房、科技化的生產場景、多元化的園區生態在這里變得具象。
“這樣的生產生活環境,正是我們所期待和看重的,可以讓企業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園區入駐企業泉州鵬太機械公司總經理王啟超贊道。
園區里有多元化的發展生態、智能化的管理平臺;園區周邊,社區、商場、學校、醫院齊備,這樣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產業社區,不斷提升著晉江企業的“期待值”“幸福值”“發展值”。
一家家精密機械制造、智能機器人、醫療健康機械等企業紛紛入園。很難想象,這里曾被貼上“低效率、低產出、低貢獻”的標簽,原是一片尚未開發的空地和一些閑置的廠房。
盤活用地,騰籠換鳥。在“政府引導+國企投建+自主運營”相結合的模式下,這里迎來土地裂變,打造起現代化產業園新樣板,實現“政府引導下國企賦能民企”的創新突破。
時下,永佳智能裝備產業園吸引意向入駐企業58家,37家企業已入駐成果創投孵化中心。
盤活利用好低效用地,關鍵在于“活”字。在空間上要深耕,在產業上更要精進,讓空間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筑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平臺。
用好“活”字訣,晉江市集成電路(科學園)產業社區也從低效地變成了聚寶盆。
在改造之前,這里村廠混雜,汽車維修、塑料制品等小企業零星分布,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建設現代化、時尚化的產業社區,引入集成電路產業鏈群企業、賦能平臺,鏈接梧林傳統村落……850畝的低效工業用地“涅槃重生”,描繪起園區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互通、共融,產業發展、魅力村落、田野風光“同頻律動”的美好風光。
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晉江“摸著石頭過河”,因勢利導抓要素,加速盤活9300畝“沉睡”土地資源,釋放出大量發展空間。
俯瞰南翼晉江國際芯創港,一棟棟標準廠房拔地而起,施工車輛穿梭往來,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產業空間、人才公寓、展示中心……一個現代化的新興產業集聚高地正在崛起,將布局集成電路、核技術應用、新一代智能制造等高新產業。
得益于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工業園)2號區塊505畝土地使用權被“激活”。如今,地塊上的南翼晉江國際芯創港項目1—4期均已啟動建設,為加快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以改革解難題,向存量要空間。晉江盤活利用低效用地工作推進勢如破竹,一個個綜合產業園從“標準”向“標桿”提升,從“園區”向“社區”重構,從“傳統”向“高新”升級,不斷激活“發展增量”。今年來,晉江實施194個園區標準化項目,新增建成產業空間145萬平方米,累計超441萬平方米。1月至5月,139家入園投產企業實現產值87.23億元、預計全年可新增產值超220億元。
(記者 蔡斯洵 柯國笠 許春 柯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