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問題導向 聚焦“四個維度”
9月20日下午,為期3個月的晉江市國土空間規劃專題研修班結業式在晉江國際人才港舉行,該研修班旨在強化干部規劃意識、治理能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提升晉江的城市品質、城市能級。
千磨萬擊,百煉成鋼。像這樣的教育培訓,早已成為晉江錘煉干部隊伍的一項常態化工作。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年來,晉江堅持問題導向,秉承為事業配置干部的理念,聚焦來源渠道、培訓鍛煉、優化配置、引智借力四個維度,著力推進干部隊伍專業化建設,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干部力量支撐。
暢活隊伍源頭堅持“缺什么引什么”
選什么樣的人?從哪里選人?怎么用人?是干部選拔任用的關鍵問題。
晉江持續完善日常發現機制,結合干部考察、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專項考核、談心談話及工作調研等,及時發現業務專、能力強的干部,分類別、分行業、分領域建立完善專業化后備干部信息庫13類287人,并實行動態管理,確保專業化干部后備庫常態保持200人以上。
在專業型崗位的設置和招錄上,晉江科學統籌,以專業化為導向開展招錄招聘、人才引進,圍繞經濟、金融、城建、外貿等緊缺專業招賢納士。2021年以來,晉江招錄招聘484名干部,其中專業性崗位占比達70%,為隊伍專業化建設補充新鮮血液。
準確識人用人,關乎事業興衰。對此,晉江全面綜合評估研判干部的德才素質、性格特點、專業特長、作用發揮等,對學識水平高、發展潛力大、敢管善為、表現突出的干部予以重點關注,逐人列出培養使用方向,以提高源頭選拔與培養的專業化水平。
精準培養鍛煉堅持“干什么學什么”
干部干事創業,既要有敢為之心,又要有善為之能。
教育培訓提素質。城市大腦、數字經濟、金融資本……晉江不斷深化干部專業素質能力躍升計劃,2022年以來,先后舉辦“強素質”專題培訓21期,分領域、分方塊輪訓800多人次;同時,邀請部門主要領導、業務骨干和專家名師教師擔任“業務導師”,進農村、進機關、進黨校開展專題授課24場次,助力干部豐富專業知識。
既要請進來教,也要走出去學。晉江持續加大干部“送出去”培訓力度,開展“向上看、往深學”活動,3年來擇優選派兩批次共62名干部到上海、深圳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開展3至6個月的跟班訪學;先后與深圳龍華區聯合舉辦2期“晉江-龍華”兩地干部高質量發展能力提升培訓班,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和干部共同成長;把握42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契機,分批推薦干部到國家部委跟班學習,拓寬視野思維。
實踐鍛煉強本領。晉江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采取“列清單”“對賬單”“給成績單”目標管理方式,分批選派干部到重點項目、重點企業、薄弱村居、招商選資等矛盾多、情況復雜的“吃勁”崗位上壓擔子、交任務,讓干部在惠農利企、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素質,近3年來,累計超2000人次到一線接受鍛煉,讓干部在實踐中砥礪意志、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突出事業為上堅持“會什么用什么”
“為官擇人者治,為人擇官者亂。”著眼全市事業發展需要,晉江通過改進動議環節,加強擬配崗位條件梳理,提前聽取分管領導意見,在考察中引入適崗分析,并要求考察組在充分挖掘干部性格、心理、行為特點基礎上,認真剖析干部“學過”“管過”“干過”的履歷經歷及任務完成情況,結合常態化“議班子、議干部”工作,對干部進行適崗分析和綜合研判,盡可能地發揮干部特長。
班子強不強,關鍵看“領頭人”。晉江向來注重領導班子專業結構,將班子成員專業匹配度作為衡量功能的重要指標,通過組織領導干部實名推薦,讓分管市領導、單位主要領導對班子配備提出具體意見,綜合研判出班子專業化配備需求,按照“缺什么、急什么、補齊什么”原則,對班子配備進行優化,使每個班子的功能結構能整體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覆蓋核心業務需要,不斷增強班子整體功能和運轉效能。
在2024年機構改革中,晉江重點配強科技局、財政局、統計局領導班子,3個班子的科級干部中,具備相應專業知識或相應領域領導工作經歷的比例達75%以上。
“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在干部人才使用上,晉江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廣開進賢之路。
晉江通過搭建決策咨詢機構,聘請知名專家成立市委發展戰略咨詢智庫、組建市政府專家顧問團,積極爭取國家開發銀行、省工信廳、省規劃設計院、廈門大學的專業干部到晉江對口部門掛職,補足相關班子專業短板,降低先試先行風險,進一步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圍繞急難點工作,晉江精準發力,抽調相關業務單位干部,邀請行業專家,跨界組建一批“尖刀連”和“攻堅小分隊”,干部負責統籌協調、提供服務,行業專家發揮特長、出謀劃策,實現高效響應、一體作戰、共克難題,成功引進集成電路、石墨烯研究院、醫用同位素、睿斯科等一批高端項目。
與此同時,晉江精準把握干部在“高精專”領域中管方向、把原則、守底線的職責定位,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向社會購買服務,實現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降低干部履職學習成本,促進干部深耕主業、放開手腳、干事創業。
(記者 李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