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段,萬鳥翔集。
這一幕生動的秋日景象,已經定格在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的鏡頭里。
寒露過后,吳軻朝又一次來到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段,相機與望遠鏡在手中來回切換,遠處成千上萬的“生態精靈”是他最熟悉的“老朋友”。
“雖然這幾天最高溫度仍有30℃,但新一輪冷空氣將至,白鶴已行進在南下的路上。”吳軻朝滿懷期待。
瀕危滅絕、被譽為鳥類“活化石”的白鶴,系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來自遙遠的西伯利亞,曾經最南的棲息地是江西鄱陽湖,超過90%的白鶴在那里越冬。2020年11月,一只白鶴首度造訪泉州,改寫了“白鶴不入閩”的觀測歷史。
談起白鶴,吳軻朝滔滔不絕,“去年造訪晉江的白鶴是‘一家三口’,兩只成年白鶴帶著一只體羽呈黃褐色的白鶴亞成鳥,在藍色海灣的紅樹林中覓食。這是繼2020年11月首次觀測到‘白鶴入閩’之后,泉州第四次記錄到白鶴。”
吳軻朝展示著觀鳥愛好者們去年拍攝到的不同角度的白鶴。照片中,灘涂與海水的交界處,三只白鶴正在紅樹林中悠閑地覓食,其中兩只先后捕捉到了小螃蟹,愉快入肚。
“特別有意思的是,以前白鶴以苦草根、野生荸薺、玉米粒等‘素食’維生,來到泉州后,卻‘入鄉隨俗’享受起了小螃蟹等海鮮。”吳軻朝忍俊不禁,“白鶴亞成鳥對環境的要求向來很高。這一家三口的到來,對于晉江的生態環境向好是最有力的肯定。”
獲得白鶴肯定的背后,晉江做了什么?
泉州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舉足輕重。2020年10月,“藍色海灣”正式立項,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全力推進綜合整治,有效控制了互花米草的入侵,紅樹林成片成活,濕地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和改善。2022年10月,泉州藍色海灣鳥類監測塔建成約一個月后,觀鳥愛好者便在此觀測到五只白鶴,數量刷新了福建省的觀測紀錄。
“除了鳥類監測塔外,水禽高潮棲息覓食區的設計很注重細節,很用心!”吳軻朝說,該設計既遠離人群,附近又種植有堿蓬類植物供鳥類食用,在夜間和漲潮時為白鶴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讓白鶴“有得吃又有得住”。
從“一只”到“一群”,再到“一家三口”,白鶴的到來成為一場“遠隔重洋”的期待。今年,白鶴能否如約而至?吳軻朝堅信,泉州已連續四年記錄到白鶴,從曾經的“可遇不可求”,到如今,已經成為每年可期待的“白鶴之約”。
藍色海灣,一場遷徙與守護的雙向奔赴即將上演,這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風景線,成為晉江深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解。
(記者 蔡斯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