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晉江磁灶鎮下灶村,滿目皆是流動的“中國紅”——735名年過耆耄的老人身著紅裳,手持印著“福利金”字樣的存折,在鑼鼓聲中接過第360個月準時抵達的養老金。
這場持續30年的溫情履約,讓這個閩南村落成為“中國愛心城市”晉江最溫暖的注腳。
1996年,下灶村原黨總支書記吳海水面對農村養老難題,牽頭成立下灶村老人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立下“讓全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誓言。
從此,那句“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的樸實語言,成為凝聚全村力量的紐帶。
30年風雨變遷,承諾從未褪色。吳海水的兒子吳炳煊接過父親衣缽,累計帶頭捐贈268萬元,帶領全村黨員干部持續沖鋒在養老事業一線。
更令人動容的是,當年首批捐款的村民,已有不少從“捐贈者”變為“受益者”。村民唐龍巧感慨:“當年,我跟著老書記捐錢時才40多歲,如今已在領每月200元的養老金。我的子女們也在捐!”
“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30年堅持做一件好事。”下灶村老人協會會長吳孝明指著賬本上一筆筆記錄說:“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幾代人的愛心。”
30年間,下灶村老年福利金發放從未按下“暫停鍵”。從最初的每月幾十元,到現在的每人每月150元至250元不等,截至目前,基金會累計發放養老金2660萬多元,受益老人已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今天我為別人,明天別人為我。”吳孝明說,以基金會為依托,下灶村各界已將老書記的初心轉化成代代傳承、代代堅守的使命。
在昨日舉辦的30周年慶典上,基金會再次收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611.1萬元,為歷年最多。30年來,下灶村參與基金會捐資人數共計2297人次,捐贈總額(包括其他收入)達3099萬多元。
“養老不是負擔,而是共同事業。”現場,吳炳煊說,“只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在,這份承諾就能永遠傳遞。”
作為“中國愛心城市”的一分子,下灶村堅持30年慈善養老的善舉生動詮釋了晉江的慈善精神。
近年來,在下灶村“兩委”的帶領下,村里還籌建了3家敬老院,并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讓老年人有了“安樂窩”。不僅如此,基金會還不定期組織老年人集體出游,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吳炳煊說,堅持每月給老人發放養老金并不容易,養老事業任重而道遠,但他們將繼續堅持,并一代代傳承,讓這份愛一直傳遞下去。
30年,足夠讓青絲變白發,也足夠讓一顆善心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下灶村的故事證明:當敬老孝親從個體選擇升華為群體接力,中國農村養老的破局之路,或許就有了最溫暖的答案。
(記者 賴自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