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座古厝間,忽然出現一個小公園,紫色馬鞭草開成小小的花海,矮矮的夯土墻上風鈴叮叮當當。這個名為“恩慈園”的村心小公園就坐落在晉江池店鎮柴塔村,和別的公園不同的是,這個公園由幾戶村民借出的舊厝改造而成。
據了解,柴塔村出洋出外的人比較多,村里不少古厝無人居住。這些年,戶主們紛紛把房子無償借給村里,改造成福利村民的公共設施。
空置古厝變身小公園
“恩慈園”村心小公園占地100多平方米,于今年初建設完成。據柴塔村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這里原來是幾戶村民的古厝,一直無人居住,有些屋頂和夯土墻都坍塌了。村委會和這些村民商量后,他們決定將古厝無償借給村集體,用于建設小公園。
游客在古厝改造的小公園里游玩(部門供圖)
賴玉梅家借出的古厝有80多平方米,她剛嫁到柴塔村時,就住在小公園旁邊的幾間舊厝里,而借出來建公園的古厝則是夫家太公輩的人居住的。賴玉梅說,他們家原來辦了一個小廠子,當年要蓋新房子時,考慮到古厝這里路太窄,車子進出不方便,就到村里交通便利的地方買地蓋房,全家搬到新房子以后,古厝這邊就一直放空著。“很多年沒有人住了,借給村里改造,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她說。
據村委會工作人員小陳介紹,除了賴玉梅一家,借出古厝的其他村民都長期在外。
大厝成村民“文化館”
離小公園不遠,兩處古厝正在改造成鄉村微景觀,這也是村民無償借出的。“兩處古厝都荒廢很多年了,有些墻坍塌了。”小陳說,村里跟戶主溝通以后,他們無償借出,村集體出資,平土、種花草、布景,改造成微景觀,并作日常維護。
華僑古厝改造成木偶戲傳承館(部門供圖)
同樣在小公園附近的一座大古厝,也從空置房變成村民的“文化館”。這座大厝的主人是一個華僑,后代有的在海外,有的在香港。在經過他們同意之后,村里將古厝改成木偶戲傳承館,由村里一位木偶戲傳承人教授孩子們木偶戲。
據柴塔村鄉村治理第一書記蘇志強介紹,目前,柴塔村古厝改造為公共設施的項目還在增加,一座華僑建的房子將改造為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村里此前被用于堆放垃圾的20多畝廢墟將改造為文化體驗站。
鄉賢僑胞參與鄉村建設
據蘇志強介紹,柴塔村華僑多,不少在外發家的華僑回村蓋房子,留下不少古厝和洋樓,其中包括泉州很出名的九十九間洋樓。另一方面,這個村子因為距離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很近,外來人員一向很多,戶籍人口才1000人出頭,常住人口達8000多人。村子小,人口密度大,導致了公共設施相對缺乏。
“如何盤活空置的古厝、老房子,其實我們早幾年就在嘗試了。”蘇志強說,從2016年開始,村里就在鋪路,規劃如何盤活空房子。
孩子在花園里玩
據介紹,近幾年,柴塔村努力動員鄉賢、僑胞等力量參與鄉村設計規劃,盤活空置房子,用于村民休閑、文化建設、養老服務等,串聯“九十九間”影視基地、海絲文化體驗園等景點,打造“文化+生態”的微旅游節點。(海都記者 沈舜枝 文/圖)
□海都銳評
“僑”牽故里 鄉村煥新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鄉村發展,近年來出臺諸多政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涵蓋提升鄉村建設水平、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等方面,并在全省開展“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晉江池店鎮柴塔村的轉變,正是對政策的積極響應與生動實踐。柴塔村通過盤活閑置古厝,將其轉化為公園、微景觀與文化傳承空間,不僅重塑了鄉村風貌,更激活了僑鄉的文化根脈與發展動能,為新時代鄉村建設提供了“僑鄉經驗”。
讓荒廢的古厝重煥生機,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為村民打造了休閑娛樂與文化傳承的優質空間……在鄉村建設中,僑胞和鄉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無償出借古厝,主動參與鄉村規劃與建設,出錢出力,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種無私奉獻源于他們對家鄉的熱愛與眷戀,也體現了僑鄉獨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共建共享的鄉村建設良好局面。
僑鄉振興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改造,更是文化認同的重構、治理模式的創新。柴塔村的經驗為其他鄉村提供了借鑒,各地應充分挖掘“僑”資源,合理利用閑置資產,注重文化傳承與保護,引導僑胞和村民共同參與鄉村建設。當華僑的“根”與鄉村的“魂”深度交融,古老僑鄉便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生,實現鄉村經濟、文化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新時代續寫輝煌篇章。(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