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農村長大,農村是我的根,我愿全力守護這片鄉土的平安與和諧。”這是一名鄉村干部、人民調解員深切的鄉土情懷,他就是晉江市永和鎮綜治協會會長、永和鎮“老叔公”調解員、馬坪村黨委書記林西湖。
誠心用心
做群眾的“貼心人”
2000年,本可以專注于家族企業事業的林西湖帶著滿腔熱忱,投身鄉村工作。這一年,他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而這一干就是25年。
作為永和鎮綜治協會會長、馬坪村黨委書記,也是鎮“老叔公”調解團成員,林西湖為人熱心、盡職盡責,對于基層治理和調解工作,他總是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的期盼放在心上。
“在農村,鄉親之間、‘厝邊頭尾’總會有一些鬧心事,如土地糾紛、家庭問題等。這些事情雖然很小、很瑣碎,但對村民來說,都事關切身利益。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好,矛盾可能就會升級。”林西湖說。
不久前,“新馬坪人”陳女士專程來向林西湖致謝,她說,“身邊有‘老叔公’,我們在這里創業和生活很安心。”
事情源于一樁糾紛。村民老林在陳女士工廠打掃衛生時,身體不適突然昏倒。經治療,老林昏迷多日后醒來,但是半邊身體偏癱,行動不便。事發后,老林的家屬以老林是為工廠打掃衛生出事為由,向陳女士索要巨額賠償,但陳女士認為老林只是臨時來打掃衛生,此次出事是老林自身身體有基礎病,與廠方無關。雙方僵持不下,陳女士找到了林西湖,請求調解。
接到陳女士的求助后,林西湖在半個月時間里先后7次找到雙方當事人,詳細了解事發經過、雙方訴求,從法、情、理等角度進行調解,最終成功促成雙方簽訂調解協議,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幾年來,林西湖主持或參與調解的糾紛案件達近百起。在他看來,“秉持公心、群眾信任”是調解工作的基礎,也是關鍵,“群眾有困難的時候想到我,這是對我的信任。既然把希望寄予我,我就得認認真真對待、盡心盡力辦好!”
扎根基層,還須腿勤腦勤。走村串戶是林西湖的日常工作,長時間且大量的走訪,不僅拉近了他與村民的聯系,也讓他能夠及時發現糾紛、調解糾紛,并從中建立信任。很多時候,只要他在場,糾紛就能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我就再勤快一點,繼續跟蹤,努力做到隱患早排除、糾紛早化解、矛盾不升級。”林西湖說。
薪火相傳
共筑和諧“好楓景”
記者采訪得知,林西湖的“喜調解、善調解”獲益于他的父親——林榮登,一位受鄉親敬重的“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
林榮登原是一名企業家,其母親一生勤勞善良,受母親教誨,林榮登為人正派、樂于助人,早年村民遇到糾紛,經常邀請他“做公親”(閩南對調解工作的一種說法)。1993年,林榮登將事業交給子女打理,專心投身人民調解工作。數十年來,他調解過的糾紛不計其數,每一件都融入了他的心血與智慧,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阿登伯”。
好家風,代代傳。多年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讓林西湖將好家風傳承下來。農村的事情有許多“疑難雜癥”,林西湖如父親“阿登伯”一樣做人公道,堅持以理服人,漸漸在村民中樹立起威信。
而像林榮登、林西湖父子這樣熱心于“管閑事”的鄉賢,在永和鎮有一支專門的隊伍——“老叔公”調解團。
永和鎮曾經是有名的“石材之鄉”,常住人口約12萬人。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基層矛盾糾紛呈現出量多、散雜的新特點。為應對新變化,永和司法所突破個人調解常規,打造了具有閩南特色的“老叔公”調解團,用“老叔公請你喝杯茶”的方式,以“小調解”撬動“大治理”。林西湖與父親都是調解團的重要成員。
此前,巴厝村村民林某與鄰里因糾紛問題積怨多年,永和鎮發動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力量持續講法說理,但矛盾遲遲難解,于是邀請林西湖等“老叔公”介入。他們耐心調解,并幫助林某解決了家庭困難,最終,這起長達八年的信訪積案得以化解。
工作中,林西湖與其他“老叔公”把調解場所搬到暖意融融的茶桌旁,做到怨氣消除在茶桌、糾紛處置在源頭、矛盾化解在基層。如今,“老叔公”調解團已成為永和老百姓解決矛盾糾紛的“專家門診”,一些多年難治的“疑難雜癥”,“老叔公”往往能夠做到“藥到病除”。作為“平安永和”建設的重要力量,“老叔公”調解團也成為永和鎮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塊“金字招牌”。
“老叔公”調解團自成立以來,化解各類糾紛矛盾550起,調解率達98.8%,成效顯著。
林西湖等“老叔公”熱心奉獻、勤于為民,受到當地百姓廣泛好評。2023年,永和鎮“老叔公”調解工作法入選福建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2024年,永和鎮“老叔公”人民調解工作法被泉州市司法局評選為“優秀148品牌”,相關經驗做法得到有關領導簽批和福建政法委清朗天空等各類媒體平臺報道。
因為有著突出的基層治理和調解工作貢獻,林西湖連續多年擔任永和鎮綜治協會會長,并先后獲得“泉州市人民調解能手”“晉江市優秀人民陪審員”“泉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記者 王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