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15日,2025年晉江市企業創新發展大會召開。會議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系統集成、全鏈貫通。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人才鏈支撐作用、強化資金鏈保障作用,大膽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奮勇爭先搶占科技競爭和產業發展制高點,不斷賦予“晉江經驗”新的時代內涵。今日起,本網推出系列報道,聚焦晉江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的探索與實踐。
當前,全球競爭加劇,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晉江何以勇往直前、以何行穩致遠?
在剛剛召開的2025年晉江市企業創新發展大會上,晉江發出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最強音。
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系統集成、全鏈貫通。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持續做強創新主體、做優創新平臺、促進融合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向新向綠向智。
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晉江正以“晉江經驗”為指引,在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中破浪前行!
聚焦傳統產業升級
強化“鏈式創新”
“我們和東華大學的合作就是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最好的例子。”近日,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率隊到東華大學交流時說。
就在上周,“東華—安踏聯合創新研究院:先進纖維材料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為雙方深度合作的又一里程碑。該實驗室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先進纖維材料研究平臺,推動從基礎研究到市場落地的全鏈條創新。
外底、中底、內底、外幫、里幫、鞋舌、鞋帶……構成一雙運動鞋的部件少則十多個,多則數十個。一雙好鞋的背后,是一整條產業鏈上下游的密切協作。而每個環節的創新,都能激發一雙鞋的附加值。
“弦科技”是安踏推出的獨創性鞋面創新技術,靈感來自蠶絲,通過TPU紗線編制鞋面,一層只用一根紗線纏繞交疊而成,讓鞋面更具輕量化和透氣性,不僅節省了材料、降低了能耗,還提升了消費者的穿著體驗。根據安踏實驗室提供的準確數據,該鞋面材質的韌性是傳統滌綸材質的2.6倍,重量較飛織面料降低了57%,耐磨性則是普通滌綸材質鞋面的2.5倍。
安踏方面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有別于傳統飛織鞋面,“弦科技”從原材料到制作技術、流程等都實現了創新突破,“這需要設備、原材料商、整鞋工廠等全供應鏈的集體合作、共同推動,甚至要尋求跨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產業鏈整體的共同創新。”
如今,該鞋面已進一步迭代升級,成為安踏鞋產品中的特有科技,為其品牌參與國際競爭樹立了差異化標簽。
數據顯示,安踏鞋供應鏈已推動合作伙伴建立研發中心、材料創研中心、鞋底科技研究院等共計20多家,創新方向涉及鞋底、合成革、織物等領域。
去年,安踏集團還牽頭成立“體育用品產業創新聯合體”,聯合供應商、院校、研發機構等,致力于解決行業技術難題,打造成為全球行業的創新高地和標準制定者,走的就是一條與上下游協同創新的共贏之路。
安踏集團的創新探索,是晉江鞋服行業創新浪潮的縮影。
晉江有兩個放眼世界都具有優勢的“50”產業生態——50公里半徑范圍全過程本地化生產、鞋服配套產量占全國50%。
“這是晉江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張馳說,對院校機構而言,這里是新材料、新技術最肥沃的“應用土壤”,“從石墨烯到彈性高分子材料,都有巨大的產業空間。”
傳統產業是晉江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如何讓壓艙石變成“長板”“跳板”,關鍵在科技創新。
晉江正立足鞋服、紡織、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勢,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賦能。
搭建高能級平臺
匯聚創新要素
走進潯興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染色車間,早已不見往昔顏料四濺的場面。
無須水就能夠印染,還能降低成本、不產生污染?放在10年前,這完全是無稽之談。
然而,這樣的創想已經成為現實。
不僅不用水,仔細觀察從染整設備里“出爐”的各色拉鏈,你會發現,拉鏈各個“刁鉆”的結構中,顏色都呈現同一色度。“這是我們和泉州裝備中心合作研發的新技術,讓染色無水化、更均勻。”潯興拉鏈技術研發中心負責人高秀忠說。
潯興拉鏈能夠“無水”上色,得益于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泉州裝備中心”)的科研賦能。
2022年,潯興拉鏈和泉州裝備中心合作研發“超臨界無水染色技術與裝備產業化應用”項目,突破常溫半連續超臨界無水染色、裝備研制、織物勻染等產業化關鍵技術,并將其推向產業化。
“這個技術不僅要在企業內實現市場化,我們還計劃將其深度產業化,從而服務更多紡織服裝印染企業。”該研究項目負責人、泉州裝備中心研究員林錦新說。
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潯興拉鏈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在晉江,打通“任督二脈”的不僅僅是潯興拉鏈,在新技術、新工藝上取得科技進步與成效的企業越來越多。
2025年晉江市企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與茂泰(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BCB光刻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合作項目。雙方共建聯合實驗室,計劃于2026年實現BCB系列材料(單體、衍生物、光敏劑、光刻膠)年產能1~2噸,年產值5000萬元。
“該項目將填補晉江市集成電路產業鏈關鍵空白,突破低介電封裝材料‘卡脖子’技術,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茂泰新材料總經理丁思博表示。
這是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與晉江在地企業合作的又一項目。在此之前,星達新材料與該研究院合作成立三方公司,實現了石墨烯材料、工藝與鞋服材料的產業化需求的落地結合。去年4月,星達石墨烯鞋底片材量產以來,已出廠近60萬雙,帶動公司年營收突破2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
針對自動化裝備領域的泉州裝備中心、直指“黑黃金”材料產業落地的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解決皮革行業難題的中皮院、深入紡織服裝全產業鏈服務的中紡院、專注生活用紙領域的中紙院……針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晉江早在2012年便做出部署,不斷引進高水平科研平臺,鼓勵企業與高水平科研平臺進行產學研合作,進一步補齊鞋服產業鏈的短板。
立足產業引平臺,建好平臺促產業。晉江已引進建設四大高校、13家高水平科研平臺,涉及領域從傳統鞋服行業到新興產業,實現主導產業科研平臺全覆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數據顯示,晉江全市平臺累計服務企業6013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900余項,橫向技術服務收入3.69億元;開展各類成果對接培訓活動360余場次,為企業出具專業檢測報告27萬份,累計參與標準修制定185項,其中3項國際標準、128項國家標準、54項行業標準。
產業“根深干壯”,才有科技創新的“枝繁葉茂”。晉江牢牢守住實體產業,鞏固傳統產業優勢,融入科技創新,實現產業蝶變升級。這座“中國縣域發展標桿”城市正以創新為引擎,書寫“晉江經驗”新篇章。
(記者 柯國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