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自古有句俗語,歷數泉南著名的祠堂,有道是:“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所謂“莊厝祠堂”即指青陽莊氏家廟,至于“蓋南門外”,就是說它在泉南屈指第一。這個第一,到底是指莊氏的人丁興旺,還是科舉仕宦人物眾多,抑或指祠堂的美輪美奐?
莊氏家廟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經歷代重修。為七開間二進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磚石木建筑,建筑面積925平方米。三川脊頂,高低錯落的屋脊各立燕尾,堆塑卷草,裝飾彩瓷剪粘花鳥。堂宇軒朗宏敞,薈萃磚雕、木雕、彩畫、髹漆等多種建筑工藝。內外懸掛“狀元”、“進士”匾額數十方。
據說,祠宇正當陽山之中,北對泉州,清源山如同案桌,開元雙塔如同案上一副燭臺,風水極佳。由于莊氏人丁多,登科仕宦者多,資財充裕,祠堂屢經修葺擴建,愈加規模壯偉,美輪美奐。莊氏族裔在外頭認宗親時,人家總會探問一句:青陽祖祠的柱子有幾支?要回答九十九支半。才能得到認可。原來當年祠堂依山而建,左后角有塊山石,工匠特意把他留下來當柱礎,上面只安半截木柱。所以宗祠總計有九十九根半的柱子。
祠堂前落左右盡間門墻突出,使門路成凹形,墻面用六角拼花紅磚砌成,兩邊安一對青石八角螭虎窗。祠堂開三通大門,平時只在兩旁的黑漆大門出入,中間的朱漆大門總是關閉著,一尺高的石門坎上再加一道二尺高的木坎,老祖宗傳下的規矩,要到祭祀祖宗的日子或迎接極尊貴的客人才能打開。最引人注目的是門楣上懸掛著一列金字匾額,除中門上掛的“莊氏家廟”匾外,還有萬歷己未年莊際昌“狀元”匾、“會元”匾、萬歷癸丑莊奇顯“榜眼”匾、乾隆己未莊有恭“狀元”匾,原來清代廣東狀元莊有恭也是青陽莊氏的傳裔。其他眾多進士、舉人的匾額則掛滿祠內的正廳和下廳。
祭祖的廳堂用加長的梁架,偷梁減柱,中間只安兩架步柱,使空間更顯軒朗宏敞。中間稱為“孝思堂”的神龕中供奉莊氏一世祖古山公的畫像。兩旁廳壁大書“忠孝廉節”四個金字。梁枋間除了一列“進士”、“翰林”匾外,又有民國政府贈莊氏家族捐助抗戰的“慷慨輸將”匾,民國海軍上將薩鎮冰贈的“義勇可風”匾,民國政府贈與華僑莊履安的“民國元勛” 匾,泉州人民政府贈與僑領莊啟程的“造福桑梓”匾,還有菲律賓錦繡莊氏宗親總會獻的“錦繡傳芳”與“源遠流長”匾,臺灣彰化莊氏宗親會獻的“兩岸同根”匾,金門莊氏宗親會獻的“源遠流長”匾。
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青陽莊氏科舉人物眾多,是其他族姓難以企及的。自成化十年(1474年)族人莊榮首中舉人至明崇禎間,莊氏家族出了進士13名,舉人14名,貢生4名。在清代,又有進士2名,舉人5名,貢生4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嘉靖八年,家族中有莊用賓、莊一俊、莊壬春三人同榜考中進士,人稱“一榜三龍”。明弘治十七年(1504)到明萬歷28年(1600)科舉考試中,五科中共10人中進士,稱“五科十鳳”。這就是一榜三龍齊奮,五科十鳳連飛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