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中國對其致命的新型隱形戰斗機擁有龐大計劃》的文章稱,11月1日,兩架箭形飛機呼嘯著從中國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上空低空掠過。隨著飛機引擎的轟鳴引發地面汽車的報警器紛紛響起,中國的第一款隱形戰斗機完成了其首次公開亮相:殲-20隱形戰斗機來了。
殲-20是一款極具抱負的飛機。它配備兩臺引擎,采用意在蒙蔽敵方雷達的隱形外部設計。這款單座飛機在駕駛艙兩側有兩個進氣道,并擁有一對小型鴨翼和兩個垂直穩定器。一對匕首形機腹導流片一定程度上從側面隱藏了渦輪風扇引擎的排氣。
中國的設想是制造一款“第五代戰斗機”,融先進航空電子技術、高性能引擎和機身、先進戰場通信以及隱形設計于一身。
這款飛機在2011年的曝光產生的問題多于答案。飛機的隱形性能究竟如何?其使命是什么?飛機使用的是什么引擎?之前只生產過一款本土第四代戰斗機的中國如何能如此迅速地列裝一款第五代戰斗機?這種進步有多少是因為中國的創新和投入該計劃的大量資源?
上述問題有些在三年后(即2014年3月1日第一架原型機亮相飛行時)得到了解答。改進后的新設計采用了雷達吸波涂料,重新設計的座艙罩和機身外部特征如進氣道和機輪艙門,以及(最為重要的)可容納有源電子掃描雷達(AESA)的新機頭。AESA雷達是現代戰斗機的一項黃金標準,它可以產生互不關聯的無線電波束,從而能在不暴露攜帶雷達的飛機位置的情況下進行探測。
甚至還添加了更多性能。紅外線搜索跟蹤傳感器被安裝在了機頭下部的整流裝置中,這是另一項使飛機可以利用紅外線攝像頭探測、識別、跟蹤并最終向敵方飛機射擊的西方創新。該飛機似乎還在機身的各個側面都開有窗口,表明它可能采用了分布式孔徑系統,即使飛行員無需轉動腦袋就可以通過頭盔看到所有方向情景的攝像頭網絡。
殲-20的駕駛艙內目前裝有三面平板顯示器,替換了傳統的儀器和標度盤。座艙內還有一臺平視全息顯示器,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軍用飛機上的標配,它為飛行員提供必要信息。
飛機的形狀和隱形特性在開發過程中得到了進化。盡管在沒有進行主動測試的情況下很難對一架飛機的隱形性能作出衡量,但殲-20的前部似乎擁有極高的隱形性能,盡管其位于駕駛艙后的鴨翼使兩側的隱形性能有所降低。飛機的后部(由于引擎排氣會被一覽無遺)極易被敵方雷達探測到(F-22則可以隱藏其引擎排氣)。
與此同時,該戰斗機引擎的來源證明是中國的一個難題。殲-20需要兩臺大功率、高性能引擎,以便進行“超級巡航”(即在滿載武器和燃料情況下以超音速巡航飛行)。中國航空工業在高性能噴氣引擎開發方面遠落后于西方和俄羅斯。與其前身殲-10戰斗機一樣,早期的殲-20機型采用的是進口的俄羅斯AL-31FN引擎,但是預料量產版機型將采用國產的WS-15引擎,它們將提供高出50%的推力。
那么這款飛機究竟有什么用途?擁有三個內置武器艙的雙引擎飛機能夠執行一系列任務。殲-20的一個潛在用途是作為遠程打擊機,它能夠穿透敵人防空網絡,對諸如機場、指揮和控制基地及其他軍事設施等重要地面目標發射導彈。另一個用途是像F-22那樣作為實現空中優勢的手段,即意在與敵機在遠離中國本土的地方決戰,例如在南海和東海的爭議區域上空。
殲-20的出現是中國航空工業和軍事力量的巨大飛躍。我們仍未確切了解這種戰機的能力以及在未來它將面臨的難題。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西方必須認真對待這款戰機和中國的軍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