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導彈怎么飛,都飛不出他的手心”
“你計算一下最近這次任務的發射窗口。”大學畢業入伍到基地后第二天,陳德明就接到了領導部署的科研任務。他有些“蒙圈”,當時的他尚不知什么是“發射窗口”,更別提如何計算。
帶著滿腦子疑問,陳德明開始翻閱書籍,查看資料,向專家請教。一個月后,他不僅獨立計算出了任務“窗口”,還根據試驗任務中發現的問題,撰寫了一篇科技論文,在當年宇航會上獲得優秀獎。
26年來,陳德明屢屢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一步步成長為國內導彈武器試驗領域的知名專家。
陳德明常說,作為一名軍人,戰場上要敢于沖鋒,科研場上要敢于擔責,碰到問題躲著走,無異于戰場上的逃兵。
一年仲夏,某型戰略導彈飛行試驗失利,彈頭出現故障后解體,遠遠飛離預定目標區。這是該型導彈的一次重要試驗,對裝備部隊起著決定性作用。倘若找不到彈頭,就無法分析故障原因,同時也會給保密工作帶來極大隱患。
由于故障特殊、飛行過程復雜,彈頭落點確定存在著很大的技術難題。相關單位給出落點范圍最大距離東西達130公里、南北達66公里。數百名軍人在酷熱大漠中展開陸地、空中拉網式搜索。兩個多月過去了,仍然一無所獲。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時任技術總體室主任的陳德明受命重新估算搜索區域。陳德明從光學設備拍到的圖像中發現,少數幾個部位的燃燒過程有異常,導致彈頭氣動特性發生變化。
7天后,陳德明帶領的攻關小組最終把落點定位在東西5公里、南北3公里的區域內,將搜索范圍縮小到百分之一。
很快,搜索一線傳來消息:陸航直升機在該區域發現彈頭殘骸,實際落點距離陳德明給出的區域中心點東西僅1.3公里、南北僅0.1公里!
“算得太準啦!”領導和專家們對陳德明由衷地豎起大拇指。
大漠尋彈頭,陳德明干了不止一回。
2013年春節前夕,某型導彈進行高原飛行試驗時,主動段出現故障,殘骸不知所蹤。研制單位束手無策,慕名找到陳德明。他僅用2天就成功破解了單臺光學景象測量設備無法定位的難題,準確估算出殘骸分布區域。
2014年年底,某重大飛行試驗出現故障,任務被迫中斷,殘骸落點區域估算迫在眉睫。關鍵時刻,又是陳德明上陣,提出了全新思路。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找陳德明”,這是靶場試驗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大家常聽到的話。
前幾年的一次重大任務中,研制單位給出的彈體殘骸危險區內約有8萬人。要讓8萬人躲避或疏散,實在是太困難了。
犯難的基地領導找到陳德明,希望他能幫重新算一下,準確估算危險區域。
陳德明建模計算后,給出的危險區域面積大幅縮小,危險區內的人口不到800人。
試驗結果證明,彈體實際落點全部在陳德明估算的落點分布范圍內,成為導彈殘骸分布堪稱完美的經典估算。有人開玩笑說:“不管導彈怎么飛,都飛不出陳德明的手心。”
“搞科研的人,只有心無雜念,才能有所成就”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老一輩的錚錚誓言影響著一代代的基地人。耳染目濡,“兩彈一星”精神已融入陳德明血脈。隨著一項項重大項目的完成,他越來越感受到我們黨和這支軍隊的偉大。也愈發堅定了要盡心盡力,運用自己的智慧為國效力的決心。
陳德明少時命運多桀。1967年,他出生在湖南常德一個農民家庭。在他剛學會走路時,在田間勞作的母親突發疾病撒手人寰;六七歲時,一直帶他的奶奶和爺爺相繼病逝;他上初二時,視他如親子的叔叔也離開人世;他14歲時,父親又突然離世。
在親戚的照顧下,聰穎的他有幸繼續學業,并考上了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動力與飛行試驗專業,這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專業。
畢業后,學得一身“好武藝”的陳德明謝絕導師的好意,放棄留在長沙發展的機會,選擇了參軍入伍,到最邊遠、最艱苦的西北大漠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基地不但環境閉塞,黃沙漫天,各項設施還都比較落后。那個年代,計算機是奢侈品,陳德明所在的總體室幾十號人僅配有一臺“老古董”電腦,搶著上機搞運算是常態,還常常為等一個計算結果要熬到半夜。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陳德明竟然自己花費1萬多元錢買了一臺配置較高的電腦。當時他每月的工資也僅僅300多元,為此,他和妻子兩人省吃儉用整整還了兩年債。
26年來,陳德明親眼見證著基地條件不斷改善,和我國的導彈武器發展迅猛。他遨游在導彈試驗的浩瀚大洋里,潮頭搏浪,暢快淋漓,成就卓然。
“作為從事科研試驗的軍人,關鍵時候一定要頂得上去。”陳德明常用這樣的話鞭策自己的科研團隊。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絕不簡單。
“他是典型的工作狂,干起活來不要命。”不少同事都這樣評價他。
陳德明有個“壞習慣”,工作經常忘記時間。他把辦公室的鬧鐘設在夜里11點半,這是為了提醒自己:該回家了。
陳德明如今已是行業內赫赫有名的技術專家,隨著名氣的上升,各種誘惑也隨之而來。
2010年,國內某知名大學盛情邀請陳德明去當教授,并許以優厚的科研生活待遇。那段時間,北京也有6家軍內外的科研院所,也發出熱情邀請。
當基地領導從陳德明口中知道這件事后,有些坐不住了。“我的價值在大漠、在靶場,這里有我施展才華的舞臺,我從未想過離開。”陳德明的一席話讓領導吃了定心丸。
“技術室主任陳德明辭職了!”2008年底,這條消息轟動整個基地。
事實上,這已經是陳德明第三次請辭室主任職務了。早在2003年和2006年,陳德明就找到單位領導,表達了辭去行政職務,專心進行學術研究的想法。考慮到他帶領團隊的突出業績,兩次辭職請求均遭領導婉拒。直到他第三次請辭才獲準。
陳德明淡泊名利,無意追求權力,更不喜歡出名掛號。投身導彈武器試驗這么多年以來,他牽頭和參與幾十項重大課題研究,卻從來沒有在不是自己牽頭負責的科研成果上掛過名。
他經常這樣告誡自己和別人:“搞科研的人,只有心無雜念、遠離功名,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干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當今世界,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也關系著大國軍隊的興衰榮辱。和平,要靠頂尖技術的較量來爭取。陳德明和千千萬萬的科技人員,正在以自己的智慧,打造著我軍新型作戰力量。有他們這樣的科技精英在,大國博弈中,我們勢在必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