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怎么作息
主要采用周工作制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
首次30天駐留飛行任務,對航天員身心素質、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航天員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帶來了更大挑戰。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越到后面,出情況的可能性越大。這對于航天員和地面支持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景海鵬(右)和陳冬在火箭發射瞬間敬軍禮(攝于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指揮控制大廳大屏幕)。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攝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功能減退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還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癥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保障航天員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戰。
太空生活保障是重中之重。作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食譜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衛生清潔尤其是運動后的清潔問題等,都需要加強系統設計。
生活作息方面也有很大不同。以往十幾天甚至幾天的飛行,時間十分寶貴,航天員在太空的任務很多,作息往往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設計。但這次屬于中期飛行,要向空間站任務的長期飛行過渡,航天員系統為航天員設計了日計劃和周計劃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采用周工作制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的模式,給航天員更大的自主安排和調整的權利。
黃偉芬介紹,組合體內30天生活按照“6+1”模式,6天工作,1天休整。但頭尾會根據進駐天宮的情況適當調整。比如剛進駐天宮時,就像進入新家一樣,首先要收拾整理,安放物品。返回地球前,航天員也要整理收拾需要帶回來的物品,打掃天宮。
從“神九”“神十”任務,航天員就開始實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按照地球上的時間早起工作,晚上睡覺。“神十一”的任務,航天員自主調整的權利更大。對地面支持團隊來說,盡管不像早期飛行時需要全天24小時值班,但工作量并不能簡單地用更輕松來評價。為了給將來的空間站飛行積累經驗,這次地面團隊將對航天員在軌生活進行大量的統計、觀察、記錄并用于評估。
在太空如何保障健康
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和心理舒緩系統
失重是航天員遭遇到的最大考驗。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環境醫學研究室主任何新星說,在空間軌道的失重環境,血液往頭部、上肢轉移,人體體液的調節會發生變化。緊接著是心血管可能會出問題。在太空,航天員行走不是靠雙腳,而是用胳膊用力飄浮過去。這會導致肌肉的萎縮,也會造成骨質疏松。
在飛行過程中,地面支持團隊將綜合利用醫學詢問、基本生理指標檢查、尿常規檢測等手段,定期實施健康狀態評估;注重加強艙內微生物控制,并配置了預防治療藥品和有關醫療器械。此外,本次任務首次建立起天地遠程醫療支持系統,通過天地協同會診,解決航天員在軌“看病”問題。
同時,專門為航天員打造了一個“太空健身房”,配備了防護裝備和鍛煉設備,盡可能降低失重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使用套帶,防護飛行初期出現的頭脹、鼻塞等不適反應;通過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車功量計鍛煉、穿著企鵝服工作,對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和骨質丟失等情況進行綜合防護。
所謂“企鵝服”其實也是一種鍛煉工具。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人的肌肉會失去重力的刺激,發生萎縮。穿上“企鵝服”,可以給人一個對抗的力,維持對肌肉力量的持續刺激,防止失重引起肌肉松弛和骨質丟失。拉力器增加了下肢和腰背肌群的鍛煉。航天員系統專家說,一般來說,航天員在太空每天會花一個小時進行鍛煉。
地面支持團隊也會在飛行中觀察和評估兩名航天員的心理狀態,并提供心理支持。尤其是中后期,對航天員的情緒、疲勞程度、人機互動、天地互動和兩人彼此的互動,都會重點觀察和記錄。
黃偉芬說,這次飛行任務中,地面團隊為航天員提供了一個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心理舒緩系統,通過這個系統,航天員可以看到家人、家里場景、熟悉的環境等。改進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統,航天員可以隨時和地面溝通信息、傳遞郵件,與親朋好友進行音視頻交流。
航天員自己也隨帶了感興趣的歌曲、視頻等,包括家人的照片。一天忙碌之后,在晚上自主支配的大約1小時休閑時間里,可以拿出來聽或者看看。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放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