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中國新聞獎11月2日揭曉,解放軍報社文化部原主任、高級記者、軍旅作家喬林生大校生動描述烈士父母家國情懷、“具有一種示范意義”的報告文學《高天厚土》榜上有名。這是他繼特寫《京郊四胞胎應征記》1990年榮獲首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之后,第六次獲得該項大獎。
1991年,喬林生獲首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寫小人物,抒大情懷
從基層報道員、連隊排長、新聞干事,到知名軍旅記者、作家、詩人,喬林生三十余年如一日關注小人物的命運,飽含激情書寫他們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如椽之筆深刻描繪國家發展、軍隊建設和官兵思想觀念嬗變的歷程。著有新聞作品集《真實地記錄歷史》、紀實文學作品集《軍旅人生》《肩上有山》、長篇報告文學《九八中國大抗洪》(與程文勝合作)等;榮獲中國新聞獎作品《京郊四胞胎應征記》《西部,一個士兵的葬禮》(與歐世金合作)《敬禮,災區的父老鄉親》《烈火丹心》等;榮獲30多項其他獎項作品《記溫桂琴》《抗洪鋼鐵戰士吳良珠》《阿里,十八歲的訣別》《詹娘舍的生死見證》《生命的絕唱》《我的雪山我的哨卡》《夢里荷塘》等。
喬林生在海拔5300米的空軍干巴拉站雷達站采訪后與戰士依依惜別。石俊攝
近年來,喬林生接連深入西藏、新疆、內蒙、云南、廣西邊防一線,采寫了《遙望娘親的屋子》《因為那片海》《我知西藏的天有多藍》《飛翔之夢》等一大批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廣受讀者稱贊的作品。他說:“寫小人物、抒大情懷,是我從事新聞工作33年的理想與追求。”
喬林生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業界有“記者中的作家、作家中的記者、軍人中的詩人、詩人中的軍人”之稱譽。他的詩歌關照人性、介入現實,僅近年就有百余首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日報》《北京日報》《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多首作品被權威雜志《詩選刊》及各大網站、眾多公眾號轉載轉發。
喬林生在西藏采訪。
1992年3月,喬林生采訪朱德元帥的夫人康克清大姐,他成為最后一個采訪康大姐的記者。
處處留心皆新聞
1990年11月的一天,喬林生在家看北京電視臺北京新聞節目,其中一條反映京郊適齡青年踴躍應征的消息,說有一宋姓農家兄弟四人同時報名參軍。鏡頭一閃而過。這是怎么回事?他當晚打電話聯絡,第二天一早驅車昌平長陵鄉錐石口村一探究竟,結果發現兄弟四人是同父同母所生的四胞胎。600多字的特寫一揮而就,《京郊四胞胎應征記》刊登在軍報11月23日一版。
還有一段趣事:當時總編室一位值班副主任說此稿有影響落實計劃生育政策之嫌,不大同意刊發,請示當班副總編林兆義。林兆義當過喬林生的直接領導,對他賞識有加,最后折衷了一下:“用,但放在右下角。”此稿見報后,北京地區多家媒體轉載轉發,有兩家報紙的老總批示在一版轉載的同時嚴厲批評本報記者漏報新聞,引起不大不小一場風波。隔年,首屆中國新聞獎隆重開評,送《京郊四胞胎應征記》參評遇到不少阻力,時任軍報社長祝庭勛一言九鼎:“就送這篇!”
喬林生1998年在湖北抗洪前線采訪。
喬林生說,做新聞的人,要比別人多個心眼,處處留心皆新聞。
1989年6月的一天,喬林生在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時,一條中央領導接見烈士母親溫桂琴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想知道這位痛失愛子的農家婦女背后有著怎樣非同尋常的人生故事。一上午的采訪,寫成特寫《共和國衛士的母親——記溫桂琴》,廣受好評,被著名雜文家李良辰譽為“這是能代表軍報水平的一篇作品”。隨后,《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入高中語文輔導教材。
海拔4700米的戰友情誼。
2000年3月,喬林生與時任軍報駐新疆軍區記者歐世金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去葉城邊防采訪途中,下車在一個干休所吃飯。經過辦公樓一樓走廊去方便時,他透過一間辦公室10多厘米寬的門縫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誰歿了?好奇心驅使他推開屋門打聽究竟。里面的一位軍嫂告訴他:一個新兵歿了。這個新兵是誰?他是怎么歿的?一連串地刨根問底,才得知:新兵訓練營一位叫陳才君的四川籍新戰士因突患心腦缺氧綜合癥而不幸逝世,這兩天就要舉行葬禮。完全是偶然的發現、偶然的感應。陪同的一位干事說,一個入伍三個月的新兵,有啥事跡?這種事我們這兒經常發生,沒啥典型意義,還是趕路吧!
喬林生不這么認為。他認為在人物宣傳上,我們不應該眼睛只盯著那些上級批準組織宣傳的重大典型或者瞬間輝煌的勇士,而不太注意生活中的普通人,不去關注小人物的命運。陳才君的軍旅生涯就像劃過天空的流星一樣短暫,但他作出了從軍報國這樣一個特殊的選擇,并為這個選擇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值得寫上一筆。于是,他與歐世金趕到阿里新兵營采訪,連夜趕寫稿件。后來,這篇稿件獲第11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08年6月,警衛兵出身的喬林生在乃堆拉替哨所戰士站崗。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宣傳部批準的全國性年度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每年評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