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遠眺,深藍的廣闊不歷經磨難怎能看到
那年冬天,這群來自各部隊的尖子骨干,第一次站在大連造船廠的碼頭,仰視當時還在施工、如山般巍峨的航母。銹跡斑斑的船體、布滿灰塵的深艙,3600多個艙室,兩萬多臺套裝設備,上萬公里長的管路和線路,就這樣擺在他們面前。
“就算一天熟悉一個艙室,也需要近十年!”這讓當了近20年水兵的阮萬林有些發懵。
稀少的圖紙,基本沒有經驗可循的現狀,令每名老兵無從下手。
航空部門調運中隊士官長江學友(中)。
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來到航母的理由。打那起,從高聳的艦島到寬闊的飛行甲板,從寬大的機庫到水線以下的機艙,每名老兵都像上滿發條的機器,高速運轉。
正在施工的艦上粉塵彌漫氣味刺鼻,為盡早全面摸清艦體結構,掌握裝備系統,老兵們戴上頭盔和呼吸器鉆艙底、摸管路;艙內光線不足,他們打著手電測數據、畫圖紙,繪制出上萬份裝備系統圖,記錄了厚厚一摞筆記和教案。
冬日的凌晨,值完班的老兵剛剛下艦,衣服上的汗水瞬間結成了冰霜!
為盡快接管動力系統,協助工廠開展防凍值班的老兵們在大連最冷的日子上艦,在全艦溫度最高的機艙工作。從最高溫能達到63℃的機艙走到零下20多度的甲板外,冰火兩重天的巨大溫差讓他們秒變身著“冰盔”的“鐵甲戰士”,在寂靜的碼頭,走直線、拐直角,隊列如分列式般整齊,令人肅然起敬。
一天凌晨5點多,例行查夜的遼寧艦時任艦長張崢推開一間會議室的門后,發現竟有一群老兵和干部們圍在一塊巨大的黑板前演算、推導、爭論,一旁的桌上,已經沖開的泡面早已涼透。窗外大雪紛飛、曙光初現。那個畫面和一張張不知疲倦的臉龐,像電影膠片一樣長久定格在他的腦海……
航母交接入列那天,面對歡騰的人群和煥然一新的航母,一位熱淚盈眶的老兵對時任遼寧艦政委梅文說了這樣一番話——“如果將來有一天要建設中國航母博物館,一定要在櫥窗里擺上第一代航母人滿是劃痕的安全帽,磨破的線手套,被汗水和油漬浸透的作訓服,讓未來的航母人牢記這段難忘的歲月!”
他們有理由驕傲,因為他們從零起步,用海軍接艦史上的多個第一彰顯出中國當代海軍精銳士官團體的力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