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一個值得中國航天界永久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文昌發(fā)射場、距發(fā)射塔架3公里處,我親歷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fā)射的全過程。曾經看過多少次發(fā)射,連我自己都記不清了,唯有這一次,最是撼人心魄——這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首次發(fā)射。據統(tǒng)計,各國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的概率是50%。這次發(fā)射會屬于概率的哪一半呢?
01指揮員胡旭東的位置在大廳的中心。他下著口令,十幾個系統(tǒng)指揮員跟著重復口令,自信而又渾厚的聲音在大廳里回蕩。1980年出生的胡旭東,顯得比實際年齡老成許多。10天前,我和他匆匆見過一面,當時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次首發(fā)一定要成功,它的意義非同一般……如果不成功,對中國航天的打擊,那就太大了。”他的話讓我馬上生出一個祈禱:長征五號啊,你可千萬別掉鏈子,讓另一半的概率見鬼去吧!
長征五號發(fā)動機發(fā)生爆炸瞬間
瞭望3公里外的塔架,像一座華麗的宮殿,“胖五”則像等待出嫁的美麗公主,充滿魔幻般的魅力。我在心里道了一聲:親愛的,一路平安。轉回指揮大廳時,第一個“驚心動魄”便撲面而來,時鐘剛好走到10:30。胡旭東的口令洪亮有力又略帶低沉:“各號保持狀態(tài),暫不進入-7小時程序。”大廳里,一波小震蕩。“保持狀態(tài),暫不進入……”誰都明白這意味著什么。
發(fā)射塔架1、3助推火箭上疑似液氧泄漏。聽見“泄漏”兩字,就是一個純粹的外行,心頭也會猛然一顫。加注過程最讓人擔心的就是燃料泄漏。我聽過太多這方面的事故。液氫液氧是極低溫的易燃易爆的燃料,它們充填到火箭肚子里,極易汽化,加上發(fā)射場地域三高(高鹽霧、高溫、高濕),就更難伺候,一旦泄漏出來,想想就知道有多可怕。
指揮部里有一半的人紛紛走出大廳,去小會議室參加緊急會議。他們要根據航天人特有的“雙五條”歸零標準,逐一開展故障排查。兩位副總師趕往101陣地現場勘察、摸排故障情況時,小會議室里早已爭論得面紅耳赤了。這個會開得像甲乙兩方談判,當大家還在為“故障”歸不歸零爭論不休時,發(fā)射站站長唐功建卻點出了眼下最緊迫的問題:程序是停還是繼續(xù)?當專家們一致同意歸零時,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發(fā)射窗口變更,01指揮員胡旭東下達口令:“重置點火時間為——19:01:00。”
程序可以往下走了,大廳的氣氛又輕快起來。我再次暗暗祈求別再有什么意外了。15:48:20,液氫大流量加注完畢。指揮部成員好像松了一口氣,輕松站起,轉移戰(zhàn)場,到10層指揮大廳就座。17:00時,我去了加注現場。巨大的排氣聲和呼嘯的風聲,讓我突然感受到一絲冷意。這是我早已熟悉的那種“冷”。一個月前,我到過這里,是加注系統(tǒng)的“管家”李建軍帶我來的,他把低溫燃料系統(tǒng)給我介紹了一遍。與他的聲音一起留在我腦海的還有一個面容清瘦的江南女子,她叫陳虹,浙江大學熱物理系低溫工程專業(yè)的高材生。這個看上去秀秀氣氣的杭州女子身上有種超乎常人的定力。為研發(fā)低溫燃料系統(tǒng)與貯罐,她帶領的團隊付出了10年多的時間。“十年磨一劍”,我能從陳虹臉上的雀斑中讀到艱辛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