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17號今天返回地球現場全程直播視頻地址
據人民日報消息,12點30分人民日報將視頻直播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直播已經結束,謝謝收看)
航天員首次從空間站回家面臨哪些新挑戰?為什么選擇東風著陸場?獨家專訪副總設計師一一揭秘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返回,而神舟十二號飛船將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著陸場著陸。總臺記者獨家專訪了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卞韓城,揭秘了這種改變背后的初衷與挑戰。
空間站階段不再需要兩個著陸場 需要重新選定著陸場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我們國家載人航天工程起步的時候,只研制了神舟號飛船一種航天器。那么神舟號飛船的獨立飛行時間只有七天,這種情況下我們設置了主備兩個著陸場。到了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大多數時間是停靠在空間站上面。如果著陸場天氣不好,我們可以讓飛船晚點返回。這樣從公式上來講就不需要設置主備兩個著陸場,所以說選擇東風著陸場作為載人空間站階段飛船的返回著陸場,首先是工程發展的自然結果。
東風著陸場的優勢:常態化的搜救力量
東風著陸場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這里冬季干冷,夏季炎熱,少雨多風,同時具備返回機會多、測控設備可充分利用等很多有利條件。此外,空間站計劃在軌運營十年,需要一支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力量。
那么就要找一個適合搜救力量長期駐留,并且長期有任務的地域來作為主著陸場。
在載人飛船的發射階段,故障率是比較高的,危險性也比較大,所以每次載人航天的發射,都必須在發射場部署一支搜救力量。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依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人力資源,和眾多的測控,通信,氣象,醫療,運輸以及各種后勤保障設施。我們只需要組建一支規模有限的專業搜救力量,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解決發射,運行和返回段的搜救任務的需求。這樣從系統建設上來講,經費投入就比較少,維持效果比較好,而且隨時可以形成強大的搜救能力。
航天員首次從空間站回家面臨哪些新挑戰?
神舟十二號的航天員此前已經在軌生活了90天,他們身體已經適應了宇宙環境,這給我國首次從空間站返回的任務帶來了很多的未知與挑戰。
航天員需重新適應地面重力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航天員發射入軌后,他進入失重的狀態,人體的血液要重新分布。同樣返回地面以后,又有一個由太空環境適應地面環境的過程,返回著陸最初的幾個小時特別關鍵。我們國家第一次有航天員乘組飛行90天,很多醫學方面未知的領域,我們還在探索、研究。航天員下來以后,我們一些準備工作到底做得對癥不對癥,一些保護措施到底效果怎么樣,還需要經過任務實踐來檢驗。
返回艙著陸后,這些事項要格外注意
據了解,此次任務中,航天員返回后,在著陸場要停留超過2小時,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返回艙著陸以后,航天在座椅上的姿態不一定那么好。解開座椅的束縛機構時,要防止跌落,就要非常小心。
航天員要一個一個地出艙,這個過程大約要持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他們出艙以后,在艙旁也要經歷一個地面重力再適應的過程,這里面我們安排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艙旁的醫學救援處置,這個過程需要持續大約一個小時。
艙外醫療救護、醫監醫保工作結束后,要把航天員轉移到醫監醫保載體里面,完成航天員身體各項指標的檢查,獲取各種醫學標本,給航天員更換飛行服,同時航天員要稍作休息,整個過程一共持續大約160分鐘。
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搜救能力
東風著陸場各方面條件都非常好,正常情況下,執行返回艙的搜索救援任務是沒有困難的。但是東風著陸場面積將近四萬平方公里,場區內地形多樣,有沙漠、戈壁和山地等7種地形地貌,異常情況下的搜救可能會有困難。此次神舟十二號飛船返回艙在這里著陸,將首次檢驗東風著陸場的搜索救援能力。經過幾輪梳理,目前搜救團隊已經梳理出超過三百多種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又把三百多種可能遇到的情況進一步分析,從中整理出六大類三十余項關鍵異常情況。針對這六大類三十多項關鍵異常情況,逐一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搜救策略。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比如說如果遇到夜間搜索,我們在所有搜救載具上都加了大功率的探照燈,滿足夜間搜索的基本條件。比如說返回艙可能著陸到沙漠里面,直升機在沙漠里面沒法降落。那么我們研究了在沙漠里面可以使用的臨時直升機停機坪,在直升機上加裝了電動小車、救援吊籃,可以把數據人員快速由直升機送到地面去。再比如說如果出現返回艙主傘沒有脫落,拖拽返回艙在地面快速行進,這個時候我們準備有砍傘工具,搜救隊員會快速上前,果斷地用砍傘工具砍斷傘。如果返回艙艙門打不開,我們準備了開艙破艙工具,用最快的時間把返回艙破艙、把航天員救出來。
目前,東風著陸場已經先后組織了四次全系統搜救回收綜合演練,多次組織了針對著陸場周邊沙漠、戈壁、山地等復雜地形環境的搜索、作業展開、野外生存等課目訓練。
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副總設計師 卞韓城:我們提出了“跟蹤測量立體連續、落點預報快速準確、搜索救援艙落人到”這樣一個搜索回收任務的預定目標。中國的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最后又回到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是我們的光榮,我們要建設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航天港。(總臺央視記者 王剛 鄭偉杰 武小斐 張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