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61年前的今天,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為人類的空間探索開辟了新途徑。2011年4月7日,第6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4月12日確定為國際載人航天日,也就是世界航天日,以慶祝人類空間時代的開始。20多年前,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研制國際空間站時,中國申請加入,但被拒之門外,從此,中國走上了一條建設自己空間站的艱難道路。2017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正式叩開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
到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一共17個國家向中國申請了入駐空間站。從“被拒之門外”到如今“敞開大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我們的影響會逐漸變大,這本來就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今天,我們也要再次致敬中國航天人。
長七遙五運載火箭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在世界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空間站建造又有最新進展。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執行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的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于昨天安全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
之后,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將與先期已運抵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一起按計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目前,發射場設施設備狀態良好,參試各系統正在有序開展各項任務準備。
打包收拾!太空“出差三人組”準備回家了!
再過幾天,太空“出差”六個月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就要回家了。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打包行李的畫面。
返回前,航天員們還要進行物資清點轉移、艙內環境清潔維護、打包下行物品、設置無人飛行模式、檢查飛船工作狀態、身體監測等工作。而為了迎接三名航天員平安返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著陸場的準備工作也正在有序進行。
有序準備中!東風著陸場將迎接航天員回家
昨天,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著陸場區指揮部在東風著陸場舉行動員誓師大會并發布動員令。隨后,所有搜救力量在東風著陸場進行了最后一次全流程演練,5架直升機、18臺搜救車輛分別從臨時集結點出發,前往各自待命區域。搜救隊員相繼開展了艙外無水肼濃度檢測、艙體狀態檢查、開艙門、建立通信鏈路等處置工作。
據了解,本次任務將首次投入使用小型搜索車、指揮調度車、醫監醫保醫療救護車等新設備。由于四月份的戈壁灘風沙較大,航天員出艙后將快速轉移到醫監醫保醫療救護車內,航天員將在醫監醫保醫療救護車內吃到返回地球的第一餐。目前,搜救空中分隊、地面分隊、醫監醫保各方整裝待發。
東風著陸場航天勤務分隊為神舟護航
此次搜索回收任務位于戈壁灘內,地形復雜、路況不佳。擔任此次返回艙搜索回收車勤保障任務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勤務分隊劃分成了3個小組,對駕駛員實行AB備份保障制度,同時根據戈壁灘行車安全及任務屬性特殊的實際,配發隨車工具,并開展駕駛員駕駛體驗自檢,維修拆解檢查,備品備件配備和模擬路況駕駛等訓練。
直升機視角看東風著陸場
我們再來通過直升機視角看東風著陸場的準備情況。
東風著陸場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東南部緊鄰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約1300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區主要以戈壁地形為主,有利于搜救車輛通行;東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平坦的地勢利于直升機快速搜索與降落。目前,東風著陸場全體搜救隊員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迎接航天員“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