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敢亮“家丑”
《產經新聞》曾發表國民來信,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有難以見人的陰暗面,就像人體有私處一樣,所以,家丑不可外揚,像“慰安婦”之類的事,只能悄悄說,不能到處張揚,或者在學校里告訴孩子。再說,軍隊和性的管理,本來就是令許多國家頭痛的事。當時,日本國民對自己國家的軍隊到底在海外做了什么,對于作為日軍性奴隸的“慰安婦”與“妓女”的差別,本來并不十分了解。這也是為什么右翼勢力堅決反對在教科書中寫進戰爭暴行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還有一種認同度比較高的觀點,那就是大家應該把過去全忘掉。一個沒有經歷過戰爭的35歲日本人給報社來信說,“盡管‘慰安婦’問題是一件與我們這一代人不相干的往事,但是這確實是一個使我們的國家遭受指責的問題……來自于過去的‘慰安婦’問題似乎由韓國粗暴地強加在我們身上,他們要求在國家層次上給他們提供補償,在我們竭盡全力推動現代化和發展未來社會的時候,‘慰安婦’問題給我們傳來了一種受‘精神侵略’的感覺。沒有必要再把年輕的一代人拖回到過去的那種關系中。”
這是一種顯而易見的鴕鳥姿態。這部分比較年輕的日本人不知道如何才能卸下先輩給他們帶來的沉重的歷史負擔。他們是這個國家的繼承者,但是,一些繼承者只想繼承財產,不想繼承債務。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一切債務煙消云散了,希望能夠在陽光下沒有影子地跳舞。
更有甚者,他們反而認為這些債務是強加給他們的所謂的“精神侵略”,盡管他們知道日本軍方對戰爭負有責任,但是仍認為軍隊在戰爭中的魔鬼形象是周邊國家塑造出來的,這種形象將在精神上威脅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使他們喪失民族自信心,“當一個國家沒有驕傲的時候,會有未來嗎?”這是他們非常擔心的一個問題。這一心理,后來成為右翼攻擊左翼的道歉為“自虐史觀”的依據。
然而,也有正直的日本公民批評不認罪的態度。一名學生說:真正的“精神侵略”是日本沒有糾正其過去犯下的錯誤。前日本律師協會會長土屋公獻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政府只有承擔了法律責任,才能取信于亞洲及全世界人民。否則,日本將不能恢復名譽,不能與世界人民和平共處,日本人也不能以自己是日本人而感到驕傲。對過去進行清算,大家一起發展經濟,我認為這是一條最現實的道路。希望讓更多的日本人知道中國的感受。”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蘇智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