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家為人民盡應盡之能力”
——我黨隱蔽戰線烈士冷少農同志的革命故事
在—張張泛著黃色、保存完好的宣紙信箋上,毛筆寫的行書整齊而清晰,信箋厚厚的一沓,一共14頁,這是冷少農烈士在南京從事革命活動時寫給母親的信。該信穿越了革命的烽火硝煙,又經歷了90多載的歲月洗禮,如今靜靜地躺在江蘇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展柜內,向我們講述一位隱蔽戰線英烈的不朽功勛,一位共產黨員的家國夢……
冷少農,原名冷肇隆,1900年1月出生于貴州省甕安縣冷家堡一戶清寒農家,自幼在困苦中成長,懂事勤奮正直。青年時期就讀于貴州省法政專門學校,在校期間接觸到大量共產主義著作后,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并將自己的名字“肇隆”改為“少農”,立志要為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事業貢獻自己一生。
1925年,冷少農告別母親妻兒,只身赴廣州投身革命。他在途經貴陽時給母親的信中寫道:“……就中國各省比較,只有廣東一切設施頗合理想……兒此去的目的,完全盡忠革命,為國家為人民盡應盡之能力。”冷少農到達廣州即投考黃埔軍校,被安排在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當時該校政治部主任是周恩來,冷少農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革命生涯。在黃埔軍校期間,冷少農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冷少農隨東路軍部隊北伐,轉戰數省。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實行“清黨”,冷少農因沒有暴露政治身份,在國民黨軍中潛伏下來。
1927年5月,時任中央軍人部(軍事部)部長的周恩來總結血的教訓,領導開創了我黨情報保衛專門工作。此后,冷少農受命利用同鄉、舊部等有利條件,打入南京國民黨軍方上層何應欽身邊。冷少農先在訓練總監部任職,1930年何應欽就任南京政府軍政部部長后,冷少農隨其任軍政部秘書。
冷少農在南京期間,為了開展地下工作,他與同在南京的一些參加過東征北伐、思想進步的貴州籍軍官如訓練總監部步兵監中校監員鄭仲堅等人以及貴州籍進步人士多有聯系。他與曾任中國同盟會貴州分會書記、參與領導貴州辛亥革命的進步人士陳純齋等人在南京大紗帽巷將軍巷設立秘密聯絡點,傳閱進步書刊,交流情況。他還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貴州省政府駐南京辦事處等地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和工作關系,領導他們相機開展革命活動。
由于長期在外,家人很為他擔憂,多次來信催他回家,指責他“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冷少農懷著痛苦和感動交織的心情,給母親寫了5千字的長信,在信中解釋說:“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受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我們這樣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滿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對于他們有利害關系,隨時都在阻礙我們,反對我們,甚至要殺害我們……”至于要不要回家,他說:“回家的事不能定的,要是革命遲一點成功,或者中間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說不上回來不回來了。”
1930年10月至1931年秋,蔣介石調集重兵,重點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進行了第一、二、三次軍事“圍剿”。根據反“圍剿”斗爭的需要,冷少農想方設法獲取國民黨軍“圍剿”紅軍的情報。這時,在南京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身邊任侍從參謀、作戰科長的鄭仲堅,一直隨指揮“圍剿”的何應欽前往武漢、南昌行營及臨川前線指揮部等處,鄭仲堅數次直接參與擬制國民黨軍“圍剿”紅軍的計劃。他按冷少農的布置,將“圍剿”計劃秘抄后交給冷少農,再由冷少農按秘密通訊方式報送上海,最后送達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冷少農等中共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贏得三次反“圍剿”斗爭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新華社記者杰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