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長期以來,日本國內總有一些勢力企圖為侵略歷史翻案,為二戰甲級戰犯張目,企圖挑戰國際社會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正義審判,挑戰二戰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對此,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決不允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我們舉行國家公祭,就是為了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法制日報12月13日消息,位于江蘇省南京市中山東路307號的江蘇省會議中心,幾乎每天都舉行著各類重要會議,不少與會者或游客,都會對其中幾幢民國宮廷式建筑印象深刻,甚至駐足留影。其中一幢名為“黃浦廳”的建筑,因其系1947年國民政府設立審判庭審判日本戰犯的勵志社大禮堂,作為南京審判的重要見證,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含義,越來越受到歷史界、法學界的關注。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大法官梅汝璈曾經說過的這句話,詮釋著作為一名法學教授在經歷了對日本甲級戰犯審判后的沉思。
“鮮為人知”的是,梅汝璈還說過另一句話:“戲文中常有 尚方寶劍,先斬后奏 。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后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心頭之恨。”這句話更加豐富地記錄下了這位當時中國法學界權威人物“先審后斬”以及秉持公正客觀,希望對日本戰犯通過法律程序進行司法懲罰的思想堅守。
歷史不容否認,更不允許篡改。在第三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前夕,《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和搜集大量史料后深切感受到,正是像梅汝璈、石美瑜、陳光虞等法學精英在當時艱苦卓絕條件下,堅守著法治懲戒戰犯的思想,并通過“海量”的司法調查取證工作、嚴格的審判程序和審理中與狡辯的戰犯斗智斗勇的精神,才留下了一頁頁判決書和一部部著作。如今,我們才有了對那段苦難歲月的無盡追思,才有了對捍衛審判結論的無比堅守,才有了無情抨擊和粉碎那些罔顧史實、否認南京大屠殺言論行為的堅定意志。
在日本右翼頻繁否認南京大屠殺相關史實,不斷激起中國人民以及國際上正義之士和愛好和平人士激烈反對的情況下,梳理出南京“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的那段歷史,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