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前線,我給巴金當向導
戴雪霞口述 侯炳茂整理
(一)
1952年初春,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布滿各式各樣掩體和防空洞的大山坳里,仍覆蓋著難以融化的厚厚積雪。敵人又發動了滅絕人性的細菌戰。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作家巴金到朝鮮前線了,要到西線指揮部十九兵團來。
巴金親手將女兒小林寫給志愿軍的慰問信,交給兵團文工團的同志。前排右起:戴雪霞、劉敬霜、王紓、巴金、宋兆懿。
真沒想到,就在巴金到達我們的駐地當晚,兵團文工團張文苑團長找我談話說:“交給你一個特殊任務,去照顧巴金同志,他要在兵部停留幾日,你給他做個向導。因為在冰雪覆蓋的大山溝里,隱蔽著掩體和防空洞,是很容易迷路的。要注意他們的安全,千萬不能出事!”我真是又驚又喜,長這么大從沒見過作家哩,況且還是那么有名的作家。
第二天,團長帶我來到巴金住的防空洞。洞依山而鑿,有粗樹干支撐頂部,洞口有樹枝和木板釘成的門扇,要彎腰低頭進洞,靠山墻用樹樁支起一張床鋪。進去后,我愣住啦,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中等身材、面龐清秀、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穿著一身棉軍裝的普普通通的志愿軍干部。團長介紹說:“這位是小霞同志,她是我們文工團最小的團員,今年15歲。您有什么事需要聯絡可以告訴她。”巴金微微憨笑著朝我點了點頭。
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暖壺里是否有水。因為在嚴冬和初春,涼水是冰冷刺骨的。巴金慢騰騰地用四川話說:“有水,沒關系嘛。”他的平易近人,很快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我告訴他要注意安全,白天有敵機輪番轟炸,不能輕易外出,以免暴露目標,晚上要擋好燈光。山上經常有特務打信號彈,我們的戰士搜山,常搜出敵機投放的降落傘和電臺。巴金仔細地聽著,不時點頭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