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走進蘭州大學。該活動發起人馮雪松通過影像和講述相結合的方式,與現場師生們展示了他對戰地記者方大曾的追尋之路。 鐘欣 攝
中新網蘭州4月28日電 (周子欣)方大曾是“盧溝橋事變”報道第一人、被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特。從1999年春天的一張傳真開始,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紀錄片導演馮雪松和方大曾結緣,并在接下來的歲月中堅定地“尋找方大曾”。
27日晚,“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走進蘭州大學。該活動發起人馮雪松通過影像和講述相結合的方式,與現場師生們分享了他對戰地記者方大曾的追尋之路。
4月27日晚,“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走進蘭州大學。該活動發起人馮雪松通過影像和講述相結合的方式,與現場師生們展示了他對戰地記者方大曾的追尋之路。 鐘欣 攝
1937年,方大曾經范長江推薦,被《大公報》聘為戰地記者,陸續發表了戰地通訊《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他多次孤身一人前往激戰前沿,拍攝大量正面戰場的珍貴照片;他關心底層百姓苦難的生活,用相機記錄了中國北方的社會民生。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寫完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后,由蠡縣寄出,此后再無消息,失蹤時年僅25歲。
2015年9月,由馮雪松發起的“方大曾校園行”公益計劃在清華大學啟動。該活動計劃從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走進國內20所知名大學,以講座、展演、交流會的形式,分享方大曾的傳奇經歷,重現抗戰中一個人的命運和那段國家危亡的歷史。
27日晚,“對于歷史的記錄,一旦投入就很難離開”,馮雪松與蘭大學子分享他的“追尋之路”,他說,真正打動他的,是在方大曾妹妹手中保存的837張方大曾的攝影底片,“拿出底片面對陽光的時候,仿佛在和過去人物溝通。這一刻,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當晚,馮雪松講述了方大曾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講述中既有從小生長的四合院、從母親手中獲得第一臺相機、進入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和成立新聞學社這些方大曾生命中的重要節點,也有他模仿人猿泰山自拍,因為“不人道”而拒絕乘坐人力車的生活細節。此外,馮雪松還結合方大曾真實反映纖夫、乞丐、碼頭工人和礦工等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現狀的攝影作品,為聽眾勾勒出一位開朗活潑、志向遠大、關心民生疾苦的新聞工作者形象。
馮雪松還分享了“他人眼中的方大曾”。在母親眼中,他是值得自己32年不搬家、只為等候他歸來的游子;在妹妹眼中,即使重金求購,哥哥反映國家悲慘命運的底片也不能落入美國人手中;在同行眼中,他是迎著槍林彈雨奔波,真正為新聞而生的本色男兒……結合馮雪松自己十八年奔走的體會心得,尋找方大曾,已不再是對單純個人下落的尋覓,而升華到了對一種理想,一種精神和一種情懷的追尋。
目前,“方大曾校園行”公益活動已經走入了16所大學。
馮雪松說,“尋找方大曾”活動依然在路上,他希望能通過講述方大曾事跡,使年輕的新聞學子們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讓方大曾的精神和情懷在當下得到認同和傳承。(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