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稱,近年來,中俄在太空領域的關系顯著加強。這兩個大國都擁有自己的火箭和發射場,制造了本國衛星,并夢想開展星際旅行。但若不相互協作,莫斯科和北京就無法完成一系列任務。
俄羅斯《權力》周刊11月28日一期刊登《中國式太空——中俄近年來頻頻考慮共同開發太空》一文稱,中國航天工業成功的秘密在于大手筆投入、堅持不懈以及俄羅斯的技術。得益于俄羅斯的技術,中國航天計劃在上世紀90年代突飛猛進。當時莫斯科和北京簽署了和平研究與利用太空方面的政府間合作協議,隨后還簽署了數十份技術轉讓和人員培訓方面的合同。
文章稱,另一個太空強國美國對中國則沒這么慷慨。中美合作是以樂觀的調子開始的:雙方締結過太空領域的互諒與合作協定,中國還為美國發射過多枚商用衛星。但美方在合作過程中發現,部分“可提高中國彈道導彈精度的”美國技術落入了中國人手中,而且其中一部分是美國企業自愿轉讓的。結果,中美先是在航天發射領域、隨后又在其他所有太空領域中止了合作。
中俄太空合作在形式上基于兩份文件:1992年12月簽署的政府間協議和1994年3月簽署的部門間協議。自本世紀初起,雙方開始推動為了和平目的共同研究與利用太空的設想,但長期以來合作都難言突破。
接近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的消息人士表示,情況從2014年開始改觀。在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后,美國對俄實施高科技產品禁運,禁令也適用于制造衛星的電子元器件,而俄航天企業在中國找到了合適的替代品。
文章稱,兩國航天部門順應了在歐美對俄實施制裁后迅速升溫的中俄關系的總體發展趨勢。中國極其渴望獲得俄羅斯的RD-180發動機并將之用于火箭制造,俄羅斯則看中了中國的航天無線電微電子產品。今年夏天,中俄簽署了保護太空技術的協議。
俄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今后幾年,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將為進一步對華合作奠定基礎:“現在采取的努力不會在一兩年后半途而廢,我們著眼于十年后的未來。”無論是在國家航天公司還是在俄政府內部,都無人反對與中國進行廣泛合作。
文章稱,實際上,該決定背后的邏輯十分簡單:在四面樹敵、缺乏志同道合者的情況下,俄羅斯需要與某國交好。此外,由于經濟下滑、航天部門資金不斷被克扣,俄羅斯單憑一己之力幾乎無法落實雄心勃勃的項目(比如登陸月球或火星)。
中國的航天計劃捷報頻傳,這就自然引出一個問題:它是否會對俄羅斯的航天計劃構成競爭。畢竟,俄羅斯的太空地位不僅是民族自豪感的來源,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借助俄運載火箭將宇航員送上國際空間站和將衛星送入軌道,為俄國家航天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
不過,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瓦西里·卡申看來,俄羅斯目前并未特別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他表示:“我國航空航天業的代表通常更擔心美國的埃隆·馬斯克,他的公司正在研發可重復使用的火箭。俄羅斯并不擔心被擠出商業發射領域。這方面中國的成本已高于我國,這在盧布貶值后變得尤為明顯。”
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認為:“對中國而言,航天工程事關形象。他們有太多的國家任務,商業發射并非主要優先方向。中國需要的不是錢。此外,美國的限制政策也妨礙了中國與最能帶來利潤的歐洲和北美客戶的合作。中國的市場依舊不大,中國主要是為合作伙伴研制并發射衛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