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專家介紹,我們得知IIII和IV這兩種寫法,在羅馬帝國尚在時期就已經相互混用了,甚至有同一張文件上兩者共存的文物證據。IV逐漸取代IIII的位置,被廣泛使用要到13世紀——注意此世紀中葉階段的時候,羅馬帝國已經正式消亡。
也就是說,IV被大家熟知其實跟羅馬帝國關系不大。
到了這個時候,減法原則成為主流,好比說9,IX的寫法顯然比XIIII省事省力多了。
末了,值班館長還推薦兩部專門的書籍供那編輯參看,一本叫做《圖解拉丁銘刻學》,另一本叫做《看懂古羅馬銘文》。
各位顯得無聊又不懼英文的,可以想法買來研究研究……
話題再回到鐘表上面,雖然IV在13世紀被廣泛使用,但到了15世紀鐘表大發展的時候,匠人們依舊遵循傳統,使用IIII來標識數字4,鐘表匠所考慮的事情有一部分是在輻射狀表盤上,III、V、VI、VII和VIII以一個角度指向中心,而IV將變得難以閱讀。
主要的想法則要更高大上一些:他們想在表盤上表達出一種“宇宙平衡”的感覺。
1582年格里高利歷,就是所謂的公歷正式確認,表盤表示時間不再是24個小時,而是分成12個部分。
為了視覺平衡,12個數字被分成3組,每組4個數字,它們是:
含有I的:I,II, III, IIII
含有V的:V,VI, VII, VIII
含有X的:IX,X,XI XII
而且表盤從中分開,一邊各14個數字。
表盤水平軸顯示春分與秋分之時的日出與日落,這與當地的地平線相似。十二點,當太陽達到極高點之時,被置于表盤的最高點。而二十四點,太陽處于最低點時,則被置于表盤的底部。
從此,IIII就一直沿用了下來,并與IV共存,當然鐘表以外的世界,普遍使用的還是簡單好認的IV。
所以,動視這回既沒胡寫也沒瞎編,只是沒走尋常路,小小裝了一下,那Logo寫成四道杠有沒特殊含義,不如就等到5月17日那天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