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魏則西之死的“山中賊”和“心中賊”)
韓哲
青年魏則西之死在輿論圈引發巨大風暴,從一邊倒批判百度的商業模式,到舊事重提起底莆田系民營醫院,再到質問“納垢”公立醫院和放縱“納垢”的衛生監管部門,以及指向更為幽深的醫改。
死者為大,人們同情魏則西,百度也并不冤枉。在移動互聯網和微信自媒體勃興之前,百度是無人敢惹的信息寡頭,以至于自動加冕免于批評的權利。但只要市場是保持流動的,市場型寡頭就不可能一勞永逸,而是隨時面臨著市場的反撲。如今,批評百度的成本門檻趨低,因為不道德的商業模式,百度今年已經被輿論鞭撻兩次,這嚴重動搖了人們對于百度的觀感。在輿論風暴中,百度不會毫發無傷,它會被逼著做出改變。
百度也好,莆田系也好,都是“山中之賊”,都是有形的。每每事發,民意裹挾著政府,至少能夠換來幾次整頓,罰幾個錢,關幾個店。然而,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何謂“心中之賊”?它不是具體企業和個人,而是化于無形,以形而上的體制面目出現,成為人們常說的痼疾和結構性矛盾。十數年來,我們先后啟動新舊醫改來破“心中之賊”,但距離成功總是有那么一段距離。
我們的醫改,始終在公益性和市場化之間進退維谷,進而對市場之惡和權力之惡都失于防范。一方面,我們堅持公益性,但拿來投入醫保的財政頗為拮據。“10萬億+”的稅收,大頭不在養老醫保等福利,而是流向基建等民生投資。在世界范圍內,醫療產業都是個越來越貴的產業,若沒有政府的巨額財政投入,個體很難負擔,極容易因病致貧;另一方面,我們推進市場化,但卻不松綁醫生的流動性,不松口醫療服務自主定價,使得民營醫院的市場空間逼仄,競爭不過各種資源傾斜的公立醫院。時間一長,民營醫院的形象日益黑化和污名化。
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最佳組合,是政府立足于“純民生”財政,大幅增加對醫院和醫保的投入,兜底基本的醫療服務。與此同時,政府致力于醫療市場的打開和醫療資源的流動,盡可能通過市場之手來增加醫療供給,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有錢的和沒錢的,都能對號入座。因此按理說,百度和莆田系都應該是醫改樂見的增量,為何現在卻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因為我們把公益性和市場化搞出了一個最差組合:財政不肯過多投入醫療,醫院被迫創收和“以藥養醫”。巨大的醫療資源供需缺口需要民營醫院來補缺,但民營醫院騰挪空間有限,于是一部分滑向坑蒙拐騙,污染和劣化市場。對此,衛生監管部門惰于監管,或是有苦衷,或是覺得費時費力,或是始終在民營醫院頭上架把刀更顯強勢,總之造就今日之局面,既沒有規避權力之惡,也沒有抑制資本之惡,讓市場背黑鍋。
最新消息是,國家網信辦會同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衛計委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百度公司,對魏則西事件及互聯網企業依法經營事項進行調查并依法處理。這是正確的一步,但不是僅有的一步。凡事求諸人易,求諸己難。改革之難,莫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