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購電視時,消費者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最基本的包括尺寸、分辨率,稍微深層的還包括面板顯示技術、智能系統等等。顯然,4K分辨率已經成為電視的主流標準,而隨之提升的,還有刷新率。
在全高清時代,120Hz刷新率的電視已經出現,4K時代則成為高端電視的標配,甚至未來可能達到240Hz。那么,高刷新率到底有什么作用、究竟是必要的硬件標準還是營銷噱頭呢?
什么是刷新率、高刷新率有何作用?
簡單來說,刷新率主要代表畫面在屏幕上的圖像幀幅,比如常見的60Hz,便是指屏幕最高顯示的圖像幀幅為60張,刷新率越高,閃爍現象越不明顯、顯示效果越流暢,另外電視廠商針對刷新率的優化設計,可以有效減少液晶面板顯示高速移動物體時殘影的先天不足。聽上去,這似乎又是一個越高越好的參數標準,但高刷新率真的有必要嗎?
首先,人眼或者說是人腦接收的刷新率信號最高為75Hz;同時,根據不同的影像內容,刷新率也具有不同的效果和意義。比如,目前大多數電影依然采用傳統的24P(24Hz)效果,所以我們在電影院看電影,會有一種稍微模糊但極具張力的畫面效果,更容易表現出電影的氛圍;但使用電視觀看電影DVD,由于刷新率通常在60Hz以上,畫面通常更清晰一些,而在快速鏡頭轉換時,會出現所謂的“肥皂劇效果”,電影的鏡頭感會變得像電視劇一樣清晰。
當然,在觀看體育比賽、玩游戲時,刷新率自然是越高越好的,一方面可以解決液晶屏幕的運動模糊效果,同時游戲畫面也不會因幀速不足產生撕裂、卡頓掉幀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