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放風箏是我國古代流行的習俗,古人們把風箏放上天空之后,會把線剪斷,讓風箏飄走,那么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是希望什么?下面八寶網小編帶來:最新螞蟻莊園4月4日答案。
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是希望什么
正確答案:除病消災。
解析: 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
風箏的來歷是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
《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梢哉f,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古代清明節習俗
古代清明節期間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
除了禁火冷食,清明節還有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
在現代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精彩請繼續關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