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清新長汀元宵之際民俗活動激情上演,鬧春田、走古事、打石佛、游刻紙龍燈……滿眼春色揮灑著濃濃的客家鄉愁。長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游客在游景點、賞民俗、品美食中,深度體驗長汀濃濃的客家鄉愁韻味。
童坊鎮鬧春田:每年正月十二、十四,長汀縣童坊鎮舉林、舉河村村民都會把關公的塑像抬到水田里,四人一組,奔跑打轉,相互比拼,以跑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當地人把這種活動叫做“鬧春田”。長汀“鬧春田”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們通過這種形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同時也借此增進村民間的感情,以喜氣洋洋的氣氛來迎接元宵佳節。
四都鎮打石佛:每年正月十四,四都鎮漁溪村都要舉行“打石佛鬧元宵”民俗活動。上午9點,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拉開活動的序幕,“石佛”被一位老者從神龕里搬出,幾個身強力壯的村民七手八腳用紅布把“石佛”綁牢在一個木轎子上,4個已素食3天打扮成“太平軍”模樣的小伙子扛著“石佛”轎子飛快地跑到河邊,為“石佛”淋水沐浴,之后小伙子們抬著“石佛”快步趟過小河直往岸上的田坎沖去。上岸后便遇到攔阻“關卡”,早早等候在那里的十幾位未婚青年手持毛竹竿劈頭蓋臉地打來,并將轎子推倒、壓住不放。抬轎子的小伙子招架不住,和轎子一起被推倒在爛泥田里。但他們很快又翻身而起,稍作調整后,又開始第二輪的闖關。就這樣,倒了又起來,起來了又被推倒,待到守關人有所懈怠時,抬轎的小伙子便乘機全力沖出“關卡”,將“石佛”抬到村中大坪,供全體村民敬奉。
涂坊鎮走古事、游花燈:長汀縣涂坊鎮以涂姓賴姓居多。自涂大郎、賴八郎宋末元初來此開基數百年來,涂坊民間一直傳頌著涂賴二公驅魔除妖、保護百姓、造福一方的神奇故事,為紀念涂、賴二公為民除害,子孫后代以千年古事、萬年花燈感謝三佛祖師的護佑之恩。七百多年來,除了“文革”期間中斷活動之外,每年正月十三涂姓和賴姓都抬著十幾棚的古事和二十幾盞花燈敬奉三佛祖師。
童坊鎮彭坊村游刻紙龍燈:閩贛客家地區,盛行舞龍燈鬧元宵的習俗。各地龍燈制作工藝迥異,各具特色。在眾多的龍燈中,福建省長汀縣童坊鎮彭坊村的刻紙龍燈,以獨特的制作技法,深厚的文化內涵,最為著名。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是彭坊舞龍燈的傳統日子。夜幕下,龍燈在鑼鼓和煙花爆竹聲中進行表演,粗獷剛勁,主要動作有雙龍出水,游走擺動,穿花纏繞,盤旋團轉,翻身打滾,咬尾搶珠。要求表演者身手靈活、步伐矯健,舞龍者甚至赤膊上陣,鑼鼓打得越密,舞龍的人越是有勁,左盤右蹙,上游下滾。圍觀者捧場喝彩,群情沸騰。
河田古鎮游玻璃子燈:在正月十五傳統的元宵節,河田鎮、三洲鎮都會舉行元宵節鬧花燈。花燈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燈身、燈座和燈掛。燈身成八角,以竹篾片為骨架,成倒塔狀。每當“迎燈”時,點燃蠟燈,每迎一天,都會逐步加上燈,意為添丁進口。花燈由兩人作主力支撐而起,左各有兩位,手執鐵叉既可防搖晃又可幫助撐起。點點燈火把整個花燈映得五光十色,撲朔迷離,讓人看得眼花瞭亂,目不暇接。遠遠望去,簡直就是一個燈組成的絢麗花籃。
長汀元宵節客家民俗活動安排:
童坊鎮舉林、舉河村:正月十二(舉河村)、十四(舉林村),鬧春田民俗活動。
涂坊鎮:正月十三,迎花燈走古事活動。
四都鎮漁溪村:正月十四,打石佛民俗活動。
童坊鎮彭坊村:正月十三至十五,游刻紙龍燈。
河田鎮、三洲鎮: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