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近年來,長汀縣先后榮獲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全國現代林業建設示范縣等國家和省級榮譽20多項,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10多個國家級試點。
2021年10月,《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入選第十五次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OP15)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并在大會上向全球推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昨日,長汀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子華說,“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長汀縣實現了從‘濁水荒山’到‘綠水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嬗變,譜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篇章。”
高位謀劃全面推進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長汀縣始終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一以貫之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特別是近年來,該縣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重要民生工程擺在全縣發展的突出位置來抓。
該縣健全縣處級領導和縣直部門掛鉤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責任制,把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大督查大落實”督查檢查重要內容,不斷凝聚水土流失治理的強大合力,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書記抓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
堅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人工治理與自然恢復有機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全方位推進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綠富共贏”。
該縣還創新“生態黨建”新模式,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7個方面31項指標列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考核和考評結果運用,使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真正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桿”。
2020年7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批準《龍巖市長汀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條例》的頒布實施,助推長汀實現水土流失區生態文明建設從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條例》嚴格落實“林長制”“河長制”,嚴厲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實現林業行政案件發生數和林木損失數同比“雙下降”。《條例》實施以來,長汀縣森林覆蓋率穩定在80.31%,空氣環境質量常年維持在Ⅱ級標準以上。
司法護航綠色崛起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長汀縣政法各單位積極探索通過法律服務、生態公益訴訟、生態審判等方式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司法機制,推進生態司法建設,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縣域樣板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2021年,該縣將“生態司法長汀經驗”確定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區域特色項目進行重點打造。2021年以來,縣法院共審結各類生態環境案件152件,其中,盜濫伐、失火等林業刑事案件15件,判處17人;縣檢察機關共辦理環境資源領域訴前檢察建議6件、提起公益訴訟9件。森林警長制實施以來,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違法案件逐年下降,由2019年的49起,下降至2021年的26起。
該縣注重矛盾化解,推進生態糾紛訴源治理。建立縣鄉村三級涉生態糾紛化解網絡,掛牌成立生態環境審判、檢察巡回辦案點和法官、檢察官駐村工作室及司法服務點18個,聘請36名生態司法聯絡員、調解員參與化解,構建“一鄉一站一協理,一村一點一聯絡”便民訴訟服務網絡。縣司法、水利、林業、自然資源等部門開展“涉林糾紛訴前調解”,建立有效的“訴調銜接”平臺,實現矛盾化解關口前移。
注重職能配合,推進生態執法司法銜接。持續加強與行政機關的良性互動,法院、檢察、公安、自然資源、林業等職能部門協作建立生態司法聯動機制12項,在案件信息共享、執法司法聯動、教育培訓聯辦、公益訴訟聯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形成執法、司法生態保護合力。
注重治理實效,推進生態司法修復。堅持懲治與修復并重,法院、檢察、公安、司法、林業等聯合出臺復綠補種工作意見,法院、檢察院定期會同林業等生態執法部門開展判后監督檢查,督促當事人將治理污染、生態修復等整改措施落實到位。
注重區域協作,推進生態保護跨區聯動。縣法院加強與林業、汀江濕地保護部門協調配合,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面對面”解決汀江濕地及流域保護中存在的執法司法難點問題;與武平、連城、上杭、永定等地法院簽訂汀江流域司法協作保護機制,建立涉流域案件跨區管轄、協作聯動對接、生態執法司法會商通報等機制,實現生態保護跨區聯動的司法保障。
群眾參與共治共享
近年來,長汀縣涌現出把“難坑”變“富坑”的黨的十九大代表沈騰香,全國勞模“種果大王”賴木生,感動福建十大人物之一的“女愚公”馬雪梅,紅土地上的“綠色使者”劉靜美等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草根英雄”。
按照“誰治理、誰擁有、誰受益”原則,該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群眾路線,鼓勵農民大戶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讓群眾成為推動水土流失治理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人翁和主力軍。
“山水連著你我他,生態建設靠大家”。該縣出臺《關于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促進有效投資的九條措施(試行)》《林權抵押貸款實施辦法》《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企業化運作實施方案》等政策,建立健全公司企業、民間資本、林農和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和經營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群眾在治理中獲得實惠。
“生態創建攜手共進,綠色生活你我同行”。長汀縣創新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將林農的補償費直接用一卡通補償到戶,確保了林農的利益。創新林業金融制度,推行“林權證直接抵押貸款”,讓森林資源真正成為林農的“綠色銀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山林權流轉集約開發經營,調動林農育林、護林積極性,實現“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
據統計,與2011年相比,2021年長汀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14.75億元增長到318億元,經濟總量保持全市第三;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2378元、7085元提高到31769元、20587元。(融媒體記者 賴容 通訊員 項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