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虎崗是永定著名的旱區(qū),這里的小溪終年干涸,人稱“干溪壩”。1931年春末,正值春耕大忙季節(jié),但是整個虎崗卻是烈日炎炎,田土龜裂,春耕無法進行,群眾心急如焚,只能“聽天由命”。
②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得知虎崗旱情嚴重,專程到虎崗查看。區(qū)蘇主席盧清周見到張鼎丞,喜出望外。區(qū)蘇的其他同志聽說張鼎丞來了,一個個全圍了過來,張鼎丞與大家一一招呼后,就把談話引入正題上。
③張鼎丞啟發(fā)說:“這里不就是永定河和黃潭河的源頭嗎?大家想想,水源頭哪能沒有水!”經(jīng)他這么一說,大家的精神為之一振。盧清周腦子轉得快,高興地說:“對呀!要水,就該到灌洋山和茫蕩洋大山找去。”張鼎丞贊許地點了點頭,接著便同大家一起分析旱情,商量找水的行動計劃。
④第二天一大早, 張鼎丞帶著區(qū)蘇和鄉(xiāng)蘇的十多個干部,朝第一個目標——灌洋山出發(fā),經(jīng)過一番跋涉,選擇,在杭永交界的深谷溪壑中找到了一個較理想的水源,也就是今天灌洋水庫引水渠的壩基。
⑤隔日,張鼎丞又與大家一起登上茫蕩洋大山。在山頂盆地上找到了草洋、朱子洋、水洋等山泉段帶。
⑥水源解決了,張鼎丞便協(xié)助區(qū)蘇和鄉(xiāng)蘇組織了大批人力,奔赴茫蕩洋大山,帶領大家開山辟渠,引水入虎崗。
⑦不久,一條隨山勢回轉低流的引水渠,終于開通了,虎崗人民憑借那條開通的的引水渠,解決了春耕生產問題,如期播了種子。
⑧建國后,這條渠成為福建省少年兒童捐建的“紅領巾水庫”之一的源頭。張鼎丞一心為民排憂的精神,深深地留在當?shù)厝罕娦闹小#?span>記者 王耀輝 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