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希望田野 共創美麗鄉村
——第一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觀察
24日,以“深化兩岸農業交流,攜手共創美麗鄉村”為主題的第一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漳平市舉行,近500名來自海峽兩岸的嘉賓參加活動。
作為我省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的重要舉措,本屆大會再次釋放了“融合發展”的積極信號,兩岸嘉賓圍繞《意見》暢所欲言,并就農村三產融合、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與發展等展開深入研討,共謀兩岸農業合作前景。
第一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大會啟動儀式 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劉銘虹 攝
大陸“務農”,深化農業融合
“民之大事在農。”在兩岸交流中,農業是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發展格局。
大會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2022年,大陸與臺灣地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量842萬噸,同比增長16.2%;大陸28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入駐涉農企業1662家,其中臺資企業854家,占比超過50%,臺創園已成為臺胞臺企到大陸投資農業的首選地。
農業農村部有關人員表示,這充分體現了臺農臺企持續看好大陸市場,參與大陸農業林業高質量發展及鄉村振興的熱情高漲。下一步,大陸將以鄉鎮為主體建設一批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合作基地,在資金、培訓、服務、技術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歡迎更多臺胞來大陸投資興業。
“我是農業人,我驕傲!”活動現場,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農業委員會主委莊久毅振臂一呼,引起全場臺農齊聲附和,道出了在大陸“務農”的信心與獲得感。“兩岸農業融合發展是天作之合。大陸對臺灣農漁民很照顧,希望島內農民朋友趕快過來發展,這里處處是商機。”
鄉村振興的廣袤土壤,正吸引越來越多臺胞前來追夢筑夢圓夢。以福建為例,全省累計批辦臺資農業項目近3000個,合同利用臺資超過45億美元,農業利用臺資的數量和規模持續保持大陸首位;率先創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6個國家級臺創園連續多年包攬綜合評價前6名,僅漳平臺創園就有臺資農業企業82家,匯聚臺農600多人,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生產基地。
“臺灣的土地少、市場有限,大陸地廣物博、消費能力強,剛好給我們發展提供了條件,這是一個重大機遇。”臺灣高雄市農會理事長蕭漢俊說,《意見》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飽含對臺農的深情厚意。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張志軍表示,隨著《意見》的貫徹落實,福建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將充分顯現,將為臺胞發展提供更好條件、更強保障。希望廣大臺胞把握機遇,在福建開辟事業新版圖,書寫人生新華章。
三產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先要做好農業耕作,才能擴大生產,引入先進技術,將一二產業有機結合。等第二產業做好了,再去做觀光、休閑、服務這些第三產業。”大會上,臺商盧月香分享自己的“農業經”。
三產融合、鄉村旅游,這些自帶流量的熱詞,既是《意見》涉及的重要內容,也成為兩岸嘉賓關注的焦點。
2020年,盧月香在邵武市肖家坊鎮流轉千畝荒坡地,種植臺灣四季桃等新品種,套種菊花、金銀花等花卉,打造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示范基地。好風景帶來好前景,如今基地取得良好收益,觀光也有了熱度,還帶動當地村民家門口就業。
跟盧月香有所不同,返鄉青年廖雪涵是從“二產”起步創業。2011年,她回到家鄉武平接手一家瀕臨倒閉的黃酒廠,先學習傳統的客家米酒釀造工藝,再進行技術革新,漸漸將酒廠盤活。
“雖然有些起色,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按照原有路子走下去,仍然困難不少。武平芙蓉李很出名,很多人房前屋后都有種植,能不能做三產融合?”2018年,廖雪涵成立梁野久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傳統釀酒工藝和現代果酒發酵工藝相結合,研發出芙蓉李氣泡水、白蘭地等新品,受到消費者歡迎,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不僅如此,村民們還將自家果脯、土地交給廖雪涵和她的團隊,請他們幫忙“盤活”,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參加這次大會,就是想找臺商合作,一起把果酒、果脯等產業做起來。”
兩岸新農人的耕耘,贏得與會專家的點贊。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鄧啟明表示,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要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重點是二、三產業,這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對農民增收有重要意義,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活動期間,一部臺品櫻花茶園的宣傳片贏得如雷掌聲。故事的主人公是臺商謝東慶,他在漳平打造了一處三產融合示范園。上世紀90年代,他從臺灣把櫻花引種到永福鎮。隨后許多臺農接踵而至,跟著在茶園套種櫻花。歷經20多年努力,終于形成“十里櫻花漫山開”的盛景。
2012年開始,漳平每年舉辦櫻花文化旅游節,形成以“櫻花+茶園”為核心的休閑旅游產業,吸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游玩,帶動成千上萬農戶增收致富,成為兩岸三產融合發展的樣板。
“來福建打拼,政策利好多,休閑農業大有可為!”謝東慶向島內農民發出邀約。
和漳平永福鎮一樣,越來越多美麗鄉村(鎮)正在大陸廣袤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許多臺灣人才也紛紛奔向鄉村創業的熱土,用勤勞的雙手描繪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把脈開方,助力臺創園“蝶變”
作為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的橋梁紐帶,“臺灣農民創業園2.0版”也是大會關注的焦點,嘉賓們紛紛亮出金點子,助力臺創園“蝶變”升級。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一夫表示,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福建應走“產村融合”的發展路徑。具體操作上,可依托臺創園引入鄉村融合發展的理念,結合臺灣精致農業與富麗鄉村協同發展的經驗,創建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吸引臺灣三產融合、社區營造、鄉村規劃等方面的人才,在鄉村構建閩臺共同文化空間。
臺灣精致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志耀認為,臺創園應多舉辦兩岸互訪、工作坊、研討會及“標桿學習之旅”,創新兩岸鄉鎮合作模式;引入產業資本,吸納島內優秀農人,圍繞休閑農業進行合作,比如推廣食農教育、打造農民直銷站、建設農村廚房及田野創藝工作室等。
“實施品牌戰略,培育臺創園區域公用品牌,扶持臺企創立電商自有品牌。還要培育臺資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臺商投資加工業和休閑旅游農業。”福建省臺灣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玉榮說,要發揮管委會的橋梁作用,幫助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技術協作關系,推動產學研結合。
曾玉榮的思路與臺灣藍海開發農業顧問公司總經理林雨森不謀而合。在林雨森看來,應整合大陸臺創園的農產品,創建共同品牌,打造直銷網絡;將園區產業分等,多引進孵化型企業;依托成熟臺創園打造農業博覽園,通過文化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推動傳統農業“接二連三”。
金點子不斷涌現,引起臺創園代表的共鳴。“發揮特色優勢,助推兩岸融合發展。”漳平臺創園管委會主任聶淑玲說,將深挖兩岸茶淵源、茶文化,美化優化茶園布局,開發具有臺灣元素的休閑體驗項目、文旅產品,全面推動茶旅融合;以文創設計、品牌營銷、文旅運營等人才為重點,引進一批優秀臺青;舉辦兩岸茶事活動,建設制茶工坊、研學基地,打造兩岸知名茶旅小鎮。(記者 劉深魁 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