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民間長期形成的風尚習慣。“謝姑婆”是龍巖新羅區民間形成的為子女舉辦成人儀式的風尚習慣。
據介紹,舊時,當女兒15虛歲、男子16虛歲時,父母就要為他們操辦“謝姑婆”儀式。這儀式,一是有感恩之意。通常兒女出生時,姑母、姑婆很關心,常會來家幫忙料理,也很疼愛侄兒、侄女,母親和姑母同心呵護兒女于襁褓之中。因此,“謝姑婆”是泛指追訴感謝、感恩、敬拜姑婆、祖姑婆、曾祖姑婆、高祖姑婆等歷代祖姑婆,并延伸至敬拜媽祖,因為龍巖方言稱媽祖為姑婆。二是有尊重、敬愛長輩的教誨之意。舉行“謝姑婆”儀式后,兒女們從此都要自律,擔承責任,脫掉孩童稚氣,要像大人一樣,讀好書、做好事。
“謝姑婆”儀式是在兒女的房間進行的。在其眠床上擺放著自家與外婆饋贈的各種寓意吉祥如意的物品。如寓意興旺發達的冬筍、芋種、花生、藕片、竹根、榕樹根;也有寓意和好圓美的百合、龍眼、蓮子、糖果、咸菜尾(好頭好尾);還有寓意精明強韌的章魚、牛筋、豬腳節(腳勤腿快)、尺子(明白分寸)、豬腸濕粉(深腸好肚、寬宏大量);更有寓意美貌清秀的花束、花粉、紅丸子、紅紙、小手鏡、新衣服、圍身裙等女子梳妝打扮用品;再有寓意添丁添福的青丁(曬干的條狀柚子皮)、烏豆、紅柑、油燈(茅草芯在油中點火的)。這些象征物品,若是男兒“謝姑婆”,則放置在盛有大米的缸心(陶器)上;若是女兒“謝姑婆”,則放置在盛有大米的缽筒(陶器)上。兩種不同盛器,以示男、女之別,盛器寓花缽,大米寓泥土,象征物品如種在花缽中,茁壯成長。
此外,還要備足八甌內放若干蛋塊、烏豆、蝦米、豆干、肉片與米酒等六樣吉祥物品與八甌糖糍,這些即俗稱“糖糍酒甌”。是敬拜、答謝八方姑婆的供品,以祈求姑婆保佑、福蔭兒女快快長大成人。
一切安排就緒后,父母領著兒、女,訴說姑婆恩情、傳頌姑婆祖德,并逐一講述各種象征物品的吉祥寓意,勉勵兒女,睹物思己,長大成人,用功讀書,為國為民。然后,一起點香燭、拜天地、敬姑婆,祝愿兒女安康成長,合家幸福。并將煨好的一只美味童子雞給兒女吃。寓意能像雞一樣走東走西,追逐生計。從此,兒女“吃雞仔做大人”,今后必須自力更生,成家立業,過年走親訪友、做客,就不得如孩童時那樣收受紅包了。
“謝姑婆”習俗,形式與內涵完美結合,美好愿望,意義深刻,代代相傳,令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