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造型俏麗的木偶姑娘款款而出,但見她伸出纖纖小手,點燃案桌一支線香,輕搖蒲扇,扇起小爐的通紅炭火,再燒開水,以小瓢舀起茶葉倒入小茶壺,再提起開水往茶壺沖水,幾次的高沖低倒,打開壺蓋,以壺蓋輕輕刮去茶水泡沫,然后往茶杯倒茶,最后端茶獻給觀眾……
這是近日在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排練的《木偶茶藝》中看到的一幕。讓一個徒具軀殼的木偶,靠著幾條細線提起牽引,便演得如此傳神,實在令人嘆服。表演者是木偶戲演員黃妃浣。她為了創新這個戲目,整整苦練了一年!
上杭是閩西客家木偶戲的發源地。全盛時期,僅上杭白砂一地,木偶戲班就曾達100多個。木偶戲是集文學、音樂、美術、雕刻、演藝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曾是閩西鄉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之一,是勞動人民獲得歷史知識和傳承傳統倫理的主要渠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輝煌一時,如今已列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客家木偶如何突圍,主要靠創新。連城縣已有“木偶書法”“木偶拉琴”,上杭縣則創新“樹葉伴奏女子木偶書法”;四川有川劇“變臉”,上杭縣則創新“木偶變臉”,讓丑陋的豬八戒在眾目睽睽之下眨眼工夫變成絕佳美女。
傳統的閩西木偶是提線木偶,上杭縣則創新了一臺杖頭木偶。排練的新戲《降妖》被選赴河南開封參加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木偶戲大獎賽,《降妖》榮獲銀獎;而這臺杖頭木偶戲,成為福建木偶史上首次出現的杖頭木偶。
木偶戲是我國古老的傳統藝術,茶藝也是古老的傳統文化。能否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呈現在木偶舞臺?演員黃妃浣決心要“創”這個“新”。她說,如何讓線提著的木偶手指,能在不斷晃動中插進茶壺把柄內?木偶手持茶壺一邊的把手而重心卻在中心,如何防止移動時茶壺歪掉而將茶水溢出?木偶手持茶壺往茶杯倒茶,如何在軟線晃動中不至把水倒在茶杯外,而準確地倒進小小茶杯中?甚至整個節目的道具都要她親自制作……一大堆難題讓她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該中心領導和她一起開動腦筋設計,經過一年的苦練,終于讓《木偶茶藝》呈現在了木偶藝術舞臺。
這在閩西木偶藝術史上是首次突破!(何志溪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