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屋”是客家人的傳統(tǒng)居所。
客家圍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包括方形圍樓、圓形圍樓、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等等,有十多種類型。而狹義的圍屋特指圍龍式的圍屋即圍龍屋。圍龍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梅州地區(qū)一帶,閩西客家地區(qū)也有零星分布一些,但閩西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圍屋”,與梅州地區(qū)的圍龍屋基本相似。如“涂坊圍屋”、“超坊圍屋”“麻子壩屋”等等。
圍龍屋一般建筑在依山傍水的丘陵上,以堂屋“祖祠”為主體,橫屋與圍屋錯落圍合,其屋脊與瓦片好似龍脊龍鱗,層層疊疊,宛若盤纏的巨龍俯臥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圍龍”之稱。圍龍屋不管是幾橫幾圍,它的核心都是中心的“堂”,“堂”至少有二堂,一般為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堂為祖公堂,中堂為議事堂,下堂進(jìn)深相對較小,呈長方形,為門廳。上、中、下堂平時以木制屏風(fēng)隔開,每逢家族祭祀、婚喪喜慶時,便可拆開變成通堂大院。左右兩邊的“橫屋”為住房,而后面半圓形的圍屋多為附屬用房。圍屋和堂屋之間的半圓形空地,當(dāng)?shù)厝藢⑵浞Q為“化胎”,含胎息之意,是講究風(fēng)水的地方。
圍龍屋前面還設(shè)有曬坪和半圓形水塘,與后面半圓形的圍屋形成獨(dú)特的整體呈圓形的建筑平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胡家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