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河田雞,因主產于福建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而得名,是福建省傳統家禽良種,《中國家禽品種志》收錄的全國八個肉雞地方品種之一。河田雞含蛋白質多,脂肪適宜,肉質細嫩、皮薄柔脆、肉湯清甜;嘴、腳、皮呈黃色,頸、翅膀和尾巴的羽毛呈黑色,其它地方的羽毛金黃發亮;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十一種氨基酸。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長汀河田雞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長汀河田雞是中國五大名雞之一。《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于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傳: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雞,立雞坊于兩宮。李白有“路逢斗雞者, 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之句。岑參的《神雞童謠》云:“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據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列為斗雞之一。到明朝有一時期亦盛行斗雞。河田雞選送京都、曾被譽為斗雞之雄,每每取勝。
河田鎮地處閩西山區的腹地,是武夷山山脈崇山峻嶺中的一塊盆地。朱溪河在此匯入汀江,有較大面積的丘陵坡地,且有溫泉與豐富的稀土礦藏。該地區屬中亞熱帶農業氣候區,雨量充沛,盛產水稻甘薯油菜及豆類。長期以來,農民也積累了豐富的養雞經驗。過去的交通十分不便,環境較為封閉,極少引進外來雞種,使這一雞種得以純化提高,逐步形成并鞏固。
河田雞完全符合優質黃羽肉雞的特點,其體形有大小類型之分。全身羽毛皮膚與脛部均黃色,羽毛以淺黃色為主,尾羽與鐮羽為閃亮的黑色,鐮羽很短,主翼羽為鑲有金邊的黑色, 喙的基色為褐色而喙尖則淺黃。頭部清秀,頸較短粗,腹部滿,脛長適中,體形略呈方型。河田雞的冠型甚為特殊,為單冠直立后分叉。這種分叉的冠型自雛雞孵出時就已形成,遺傳性穩定,在其它雞種中是沒有的。
河田雞是在完全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中,以稻谷,米糠和瓜菜薯類為飼料,放牧150~180天后上市,完全符合“珍味型”優質肉雞的標準。該雞的屠體豐滿,肉質細嫩,皮薄骨細,肉色潔白,口感香鮮嫩滑,實為禽中珍品,當地農莊素有飼養閹雞的習慣,將90日齡的小公雞用人工摘除1的辦法進行閹割,再放牧喂養約三個月后上市,其肉質更為香滑適口,使河田雞的聲譽得到更大的提高。
經國家醫藥總局福建省微生物分析測試中心、福建農科院檢測分析,河田雞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氨基酸的含量豐富,該雞為綠色無污染食品,富含人體必須的11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它的牛磺酸含量是普通雞的37.8倍。
河田雞成年公雞體重1.73公斤,母雞體重1.21公斤。120日齡半凈膛屠宰率,公雞為85.6%,母雞為87.1%;全凈膛屠宰率,公雞為68.6%,母雞為70.5%。母雞180日齡左右開產,年產蛋量100個左右,蛋重為43克,蛋殼以淺褐色為主,少數灰白色。公母配種比例為1:10~15;種蛋受精率90%,入孵蛋孵化率為67.75%。
2000年“河田牌”河田雞系列產品榮獲“福建省農業精品展銷會金獎”,2001年1月獲福建省農業名特優新產品展銷會金獎。 2001年11月“河田牌”冰鮮河田雞被評為2001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6年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長汀河田雞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自2006年7月12日起對長汀河田雞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長汀河田雞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政府《關于界定長汀河田雞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函》(龍政函[2005]37號)提出的范圍為準,為福建省長汀縣現轄行政區域。
延伸閱讀:白斬河田雞的做法
1.將河田雞宰殺(以當年生未下蛋的雞媛為最佳,重納1.25公斤,公雞重約1.5公斤至1.7公斤),放血去凈毛,沖洗干凈,于腹部后端從肛門處起開一小口,取凈內臟
2.徹底洗凈血污,取精鹽少許擦遍雞全身表里(護皮勿破),脆一小時,使其入味
3.蔥白、嫩姜及精鹽少許,共剁為汁(也可熬成油姜蔥計),裝碟備用
4.將整雞置盆內加蓋,上冷水蒸鍋密封,囪常溫到沸點、干蒸約1個小時(以雞翅緊貼身,筷子能一戳而過,雞皮尚未破裂為傳),取出風涼,斬成雞塊,整齊裝盤
5.原蒸盤中之雞原汁(干蒸雞)10毫升,加入搞好的油姜蔥汁薄澆在裝好的雞抉上,即可上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