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漿馃
米漿馃
米漿馃是福建漳平市的傳統風味小吃,由于它可逐層剝離,形似糕點,故又稱(千層糕)。米漿馃的制作講究一定的技巧,主要有原料、配料、時間、火候四個要素,先將精選的優質大米浸透(二小時左右),磨成米漿,在米漿中加入適量的食鹽、油、油蔥和少許食用堿拌勻。待火勢燒旺后,將米漿均勻倒入墊有白布的蒸籠蒸熟。蒸熟一層后,再添上一層等量的米漿,可蒸至二十幾層。蒸好一盤的米漿馃約需三小時。爐火的火候也要把握恰當。這樣蒸好的米漿層次分明,可逐層剝離。食時切成小方塊,蘸以蒜蓉醋、辣醬、鹵汁等,別有情趣且不覺膩。米漿馃風味獨特,如今已成為漳平賓館、酒店設宴待客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菜。旅外親人回鄉時總要嘗上一口米漿馃,以了卻心中的思鄉情結。
2.風鴨
風鴨
閩西漳平雙洋鎮(舊時寧洋縣)地處偏遠山區,這里霜凍低溫,陽光充沛,空氣新鮮。當地百姓加工風鴨有百年歷史。鴨肥肉香,便于蘊藏的風鴨,過去加工只是為了自家過年食用。如今,經過精心加工改進的寧洋風鴨,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帶的霜風、陽光、純凈的空氣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選用以稻谷為主飼料的地方良種番鴨為原料,經山泉水浸透后,采用地方傳統工藝和科學配方,適時精制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裝,成為特具色澤金赤潤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風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禮迎賓之佳品,被譽為閩西佳肴一絕。
3.白斬河田雞
白斬河田雞
長汀河田雞是我國五大名雞之一。《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于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傳: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雞,立雞坊于兩宮。李白有“……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休惕……”之句。岑參的《神雞童謠》云:“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據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列為斗雞之一。到明朝有一時期亦盛行斗雞。河田雞選送京都、曾被譽為斗雞之雄,每每取勝。
4.長汀板栗
長汀板栗
長汀板栗:產于南寨、羅坊、黃屋、陳防村等地。品種有毛栗、油光栗、瓜子栗等,以毛栗為優。煮熟后肉質松軟,甜香可口。油光栗味淡肉較硬。瓜子栗果小,肉質松脆。已有300多年栽培史。
5.紅菌豆腐渣
紅菌豆腐渣
紅菌豆腐,是用磨制豆腐剩下的豆腐渣,經發酵后制作成的一種味道甘甜的紅色食品,因為它長出的是紅色的濃密菌毛,所以這也是“紅菌”這種食物的名字的由來,也有人叫它紅菌子、紅菌豆腐、紅菌豆腐渣。
這是粵東和閩西局部客家地區特有的一種漢族傳統名肴。無論煮肉、煮豆腐及一秀菜蔬,放一點紅菌豆腐渣,即鮮美異常,且價格又極低廉,因此備受人們的喜愛。
6.明姜
明姜
明姜原產于漳平城郊烏坑一帶。那里多為沙壤土,質地疏松,土層深厚,地勢陰濕,易于排水,有利于生姜生長。所以,該地生產的生姜根莖肥大、產量高、品質好。制作時一般在白露前后采掘姜頭,先洗姜去皮切片、浸泡于米水,后加白糖、晾曬。漳平明姜雪白透明,清甜微辣,脆嫩可口。既可作高級茶點,又可藥用,它有暖胃鎮吐、潤肺止咳、化痰、散寒等作用,因此,深得群眾喜愛,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同胞還把它當作饋贈親友的禮品。
7.
麥芽糖
麥芽糖又稱糯米糖,是閩西武平縣十方鎮特有的傳統食品,有400多年的歷史了。它由小麥和糯米制成,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麥芽糖的制作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小麥浸泡后讓其發芽到三四厘米長,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將糯米洗凈后倒進鍋燜熟并與切碎的麥芽攪拌均勻,讓它發酵3-4小時,直至轉化出汁液。而后濾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狀,冷卻后即成琥珀狀糖塊。食用時將其加熱,再用兩根木棒攪出,如拉面般將糖塊拉至銀白色即可。
改革開放初期,十方鎮有聰明的生意人,把麥芽糖運到廣州去賣,許多老外看到賣糖人,取出一大塊如琥珀狀的糖塊,在經過幾分鐘的拖拉后,由黃變白,感到十分奇怪,買來一嘗,紛紛伸出大拇指連說:“OK!”吃完后還要買幾塊帶回去讓家人也嘗嘗。因此,十方鎮許多早期到外地大城市賣麥芽糖的生意人都發了財,在上世紀80年代就蓋起了小洋房,讓人羨慕不已。
8.薯包子
薯包子
武平薯包子的主料為薯。但不是番薯、木薯和藥薯(淮山)。武平客家話為即稱為薯。以其形狀不同,或稱“棍子薯”、“掃帚薯”等。
據民國《武平縣志。物產志》載:“薯。薯有紅白二種,蔓生,根巨者每二三斤一顆。種時不用根,只用薯切成方寸大,其無皮者不用,將有皮之每塊沾草灰種之,接皮處生根發苗,由其皮有根須,即根須可生根發苗也。麻薯葉似大薯稍小,根長四五寸,大如手指(筆者按,此說不確,不‘大如拳頭’),形似藥薯,但不及藥薯之久,煮堅結而不散耳。
主要器具為牙缽,圓形,由上向下傾斜,下端為碗口粗的洞口,缽壁四周遍刻幅射狀溝紋,然不規則,若犬牙交錯。
9.八大干
龍巖八大干
八大干,又稱閩西八大干,是閩西地區有風味特色的八種干制食品,包括連城地瓜干、武平豬膽干、明溪肉脯干、寧化老鼠干、上杭蘿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筍干及長汀豆腐干。
長汀豆腐干始于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長汀豆腐的制法與其他地區不同,它采用酸漿作媒介,制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漿往豆漿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
地瓜干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干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制作方法出名。它是用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制作而成,所以又稱紅心地瓜干
明溪肉脯干是用精瘦牛肉浸腌于面制的醬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經一周左右,再掛在通風處晾干,然后放入烤房熏烤而成。制成后色、香、味俱佳,既有韌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無窮。
寧化老鼠干,實為田鼠干,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據《辭海》載:“田鼠,哺乳綱,倉鼠科。毛一般為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黃色。營掘土生活,對農作物有害。”寧化屬山區農業縣,田野寬廣,故田鼠多。每年冬季,是寧化農民捕鼠的最好時機,特別是立冬后為捕鼠的旺季
清流筍干是用剛出土的春筍干制成,稱為“閩筍尖”,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以嫩甜清脆著名,明清時代列為上京貢品。許多名菜如“燴三絲”、“御爐肉”,都不可缺少閩筍干
上杭是閩西的蘿卜主要產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張灘、土埔一帶所產蘿卜有紅有白,具有鮮嫩、清脆、甘甜等特點。由此加工而成的蘿卜干色澤金黃,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燉、油炸,又可浸泡變淡后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盤。所以,史籍記載它“暢銷閩粵”。
武平豬膽干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吃時,只要將它蒸熟,趁熱搽上一層芝麻油,待冷后切成薄片再拌少許蒜片,便香氣四溢,韻味無窮。當地人常將它作為宴請賓朋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尤其喜歡這種家鄉風味
永定菜干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僅省內外聞名,在南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時,就常托人帶去家鄉的菜干。
除了這些,龍巖特產不僅僅只有這幾種,還有許許多多數不盡的美食、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