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數量眾多,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最為重要。然而,在閩西北的清流縣嵩溪鎮這方土地上,這里除了漢民族的主要傳統節日,還有客家傳統的節日,也有閩南移民衍生的紀念節日,這些約定俗成的吉慶日子成為嵩溪所有人共同的節日,以致影響周邊村莊村民。可謂是山海互惠,和諧共榮;普天同慶,共襄盛舉。
筆者通過走訪了解到,每年的正月春意正濃,嵩溪各村節日隆重登場。13日(以下均為農歷),黃沙口村余家屋便開始迎龍燈,也是嵩溪鎮最早的節日,民間俗稱迎龍王菩薩。16日,塘背村的花果園開始迎龍燈;18日,青山村的下山自然村過的是會期;20日,元山村陽塅組過會期;21日,塘背村塘鳳自然村的移民紀念日,紀念從泉州羅溪移民到山區的日子;22日,塘背村民主組過廟會;24日,青山村大埔上做廟會;29日,元山村陳塅過會期。滿滿當當的一個正月,家家戶戶泡在酒缸里。一家來客眾人皆如呼:來吃酒!濃濃的酒意,濃濃的鄉愁。
2月19日,元山村本點過“觀音九”,這天是觀世音菩薩生日,四方親友來賀,并拜觀世音菩薩祈求平安。
3、4月,嵩溪客家無節,閩南無忌。俗語說,正月喝過,二月玩過,三月雷公并雨也要做,意思是別貪杯啦,要下地耕種,不誤農時。
5月4日,青山村的大埔上要過個與其他地方不一般的端午節,吃完要跑,躲忌諱。據說與黃巢起義有關,與客家人的遷徙傳說有關。25日,嵩溪本點周圍信奉五谷仙的廟會,做法會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6月6日,黃沙口村黃柏洋過“立夏”,嘗新節,慶祝新年第一茬新谷入庫。
7月24日,嵩溪村余底坑迎元帥,本人戲謔說:余底坑迎元帥,來一個殺一個。戲說的是,當地人自言自語殺鴨子待客,來一個殺一個。客人誤會,嚇軟了腳。戲語成了會期的歇后語。也是有趣豐富的民間調侃語言。
8月14日,塘背村惠清組從泉州惠安移民到山區的紀念日;15日,是青山村金星組移民紀念節日,也是羅坡崗陳高地的特殊節日,慶賀中秋團圓佳節。16日,黃沙口村上下洋背迎趙大將軍。這個季節是山上長紅菇的時節。由此,嵩溪人則開玩笑了,說:洋背迎將軍,芋子伴紅菇。19日,元山村邵坑會期節日;24日,青山村青口會期紀念本地民間信仰歐陽真仙,吃齋做礁看木偶戲,熱鬧非凡。
9月9日,青山村義山組移民紀念日;15日,黃沙口村蘇星組和青溪村社店移民隊移民紀念節日。28日,塘背村南清組和新星組從南安侖倉移民山區的日子。塘背村閩南移民最多,有從惠安建設水庫移民的,有從羅溪支援山區移民,也有從南安響應號召開發山區移民的。他們經過50多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閩南和客家相鄰村莊都稱兄弟隊。節日期間村民相聚互稱兄弟,相邀祝賀,分享快樂,喝酒同慶。25日-29日,嵩溪鎮區本點嵩溪村和農科村的傳統節日5天廟會。人流車流物流把嵩溪堵成空前熱鬧和繁榮,理所當然的是嵩溪鎮影響最廣時間最長的節日。據史書載:嵩溪鎮史稱永得里,境內有5座五通廟。塘鳳余公橋右側山邊1座,為第一位顯聰;嵩溪觀音橋邊1座,為第二位顯明;青口村村口1座,為第三位顯正;塘背水口邊1座,為第四位顯直;上坑亭驛站酒店邊1座,為第五位顯德。如今,嵩溪、青口、塘背三座廟宇保存完好,香火鼎盛;上坑亭五通廟于14年拆舊重建,香客云集;唯余公橋五通廟于民國期間毀于一場大火,僅存遺址(據老輩人回憶是由嵩溪大埔上鄭氏牽頭興建);如今,信眾籌集善款重新興建。據老輩人介紹,在宋代由一棵巨型樟樹雕刻5尊五通神各駐守一處。每年9月,在嵩溪境內舉行抬五通神游花燈活動,人神同慶,熱鬧5天;并且5尊五通神要在塘鳳余公橋的五通廟里集會,然后請神回各村巡游。這也是嵩溪廟會定為5天的緣由。
10月1日,陽坊村本點和伍家坊北坑自然村,俗稱十月朝;5日,黃沙口村天亮組和伍家坊村會期;15日,余坊村、塘背村上坑亭和青溪村各溪過圓冬;19日,青溪村江家屋圓冬;29日,時州村上地組。進入十月的節日客家人稱圓冬節,除慶祝一年的豐收,各村村民組織修路和清理渠道、水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節日已經失去原來的意義,迷失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一味地喝酒比排場,比吃喝,大部分村民呼吁恢復原來傳統節日的意義,要讓年輕一代記住“鄉愁”,記住傳統節日,要讓傳統節日發揚光大,留住客家節日精華。
11月15日,塘背村南家組過圓冬;12月8日,黃沙口村鳳星一隊移民的紀念節日;11日,黃沙口村黃柏洋組村民過節,黃沙口村人笑稱,開始是吾村總結也是吾村,年頭吃到年尾,收尾最享福。
傳統節日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載體,從弘揚民族精神、傳承道德理念方面都非常有意義。通過采訪,筆者認為今天保護傳統節日,起碼有三個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第一,增進延續歷史。我們常常說,我們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化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歷史尤其是傳統文明,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斷裂了。嵩溪的節日正在復興。特別是今天嵩溪客家文化和閩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如此和諧共處,文化共榮,禮儀相融,堪稱典范,應當好好宣傳、弘揚和傳統。第二,增加凝聚力。客家人閩南人要有自己的語言和節日,而這一切都是文化。每一個民系,都應該為自己的文化自豪,這種自豪感,永遠是團結、凝聚、喚起一個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東西。 第三,增強文化軟實力。今天我們呼吁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節日,是因為在我們的傳統節日中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宇宙和人生的透徹認識,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倫理、道德。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我們這一代有責任,把我們的祖輩傳給我們的東西,盡量保存下來,傳給我們的后代。我們不能做歷史的罪人,我們不能在現代化之后,變成一個赤裸裸的“現代”人。當然,首先應該記住自己是客家人,也是閩南人,都是嵩溪人清流人福建人,更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