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從醞釀策劃到開展試點到全面推廣,都是習近平同志傾心傾力,親自抓起、親自推動的,尤其是他提出的“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這四句話,體現了頂層制度設計的理念,把握了改革的方向,明確提出四個關鍵問題,針對性地推出改革舉措,為林權制度改革在福建獲得成功、在全國平穩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自采訪實錄《習近平在福建》
福建山多、林多、樹多,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來,福建人靠山吃山,山林被譽為“綠色金庫”。可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建林業發展面臨種種窘境,廣大林農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龍巖更是“山區”中的“山區”,連續43年森林覆蓋率位居福建省第一。綠水青山是龍巖紅土地的一張靚麗名片,但在當年,林業發展面臨的普遍性困難問題也尤顯突出。
改變,源自習近平同志親自抓起、親自推動的那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破題,靠的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的擔當作為。發展,就是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不斷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中見得實效。
20年前,全國林改從龍巖市武平縣拉開序幕。20年來,龍巖老區蘇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關于林業改革發展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敢于擔當、善于作為,從武平林改破題到持續深化林改,進行了一系列讓綠色夢想照進現實的生動實踐,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改革發展征程中奮力走前頭作示范。
1.破題:山要怎么分?
時間回到林改之前,在集體林統一經營的年代,林農缺少收益權利,卻承擔集體林管護責任,結果誰也不愿意管,以致盜伐成風,屢禁不止。
1999年1月7日,針對日趨嚴重的亂砍濫伐現象,龍巖市委發出當年一號文件——《關于深化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提及“明晰林木產權主體,打破木材壟斷經營,還利于民”,但未有直接涉及“林權改革”的字眼。
1999年7月,龍巖市政府轉發《市林委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改革指導意見的通知》,決定在武平縣選擇一個村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
2000年,國家林業局推行換發全國統一樣式的林權證。次年,武平縣被省林業廳確定為換證試點縣之一。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武平縣萬安鄉(2014年撤鄉設鎮)捷文村成為“全國林改策源地”。2001年6月,捷文村召開全體村民大會,針對“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這個棘手問題,確定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思路,開始把集體山林“平均分給農戶”。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這本新式林權證清清楚楚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
2002年4月,武平縣委、縣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沒有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武平拉開了林改的序幕。
所以,當地干部群眾心里還是很忐忑,“分山到戶算不算數?分下來的山會不會被收回去?”
改革的關鍵時刻,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武平調研,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為武平林改一錘定音。從此,“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由武平出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迅速在龍巖全市鋪開。各縣(市、區)在學習借鑒武平“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經驗基礎上,還根據各自實際積極創新“分山到戶”模式。例如,與武平相鄰的上杭縣,在聯戶發證的基礎上,選取了才溪鎮下才村、官莊畬族鄉下濯村、白砂鎮朋新村等3個村,探索開展集體林地林木股權試點,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則,實行山林折股、收益按股分配,將林權份額量化到戶,試點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向農戶發放股權證書,進一步完善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機制,讓產權變股權、村民成股東、青山變金山。
2.破題:樹要怎么砍?
改革是不斷破題的過程。確權到戶后,新的矛盾和問題也會出現。“樹要怎么砍”就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遵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提出的做到“農民得實惠、生態得保護”的思路,龍巖市持續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提倡在依規依法的前提下自主采伐。
當然,在林改起步之初,面對一段時間采伐過多導致生態走向脆弱的情況,更多的不是考慮“砍”,而是考慮“種”,讓老百姓在種樹中得實惠,讓生態環境在種樹中獲保護。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數代人為治理水土流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進入21世紀后,長汀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諄諄囑托,持續推進治理,取得決定性勝利,讓長汀從全國水土流失重災區成為全國水土保持示范縣。其中,把林改與水土流失治理相結合,進一步調動群眾耕山造林的積極性,種銀杏、種板栗、種楊梅……老百姓用勤勞的雙手實現了“濁水荒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轉變。
林改20年,“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累計完成造林面積80多萬畝,超過林改前25年的總和。連城縣2009年啟動實施文川河綠色環保行動計劃,僅該計劃涉及項目在2010年至2019年就累計完成造林50154畝。放眼全市范圍,2002年至2021年龍巖累計完成造林綠化554萬畝。
如果說“種樹”是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來回答“樹要怎么砍”的問題。那么,按照傳統的思維邏輯,龍巖同樣給出了符合“農民得實惠、生態得保護”的解答。
為了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林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2021年11月,龍巖市委、市政府出臺《龍巖市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對“樹要怎么砍”提出新辦法新措施:
一是開展林木采伐制度改革。全面下調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齡,杉木人工用材林由原來的26年下調至16年,松類人工林用材由原來的31年下調至21年。允許對零星分布3公頃以下的人工商品林由林權所有者自主確定采伐年齡,實行告知承諾方式審批。
二是進一步探索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鼓勵3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單獨編制森林采伐限額,依照批準的森林經營方案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選擇上杭白砂國有林場開展國家級森林經營試點,漳平五一國有林場、連城縣國有林場開展省級森林經營試點。
三是提高生態補償效益。逐步推動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標準,生態公益林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管護補助標準每畝均提高到23元。聘請林農擔任生態護林員,增加林農收入。大力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入5770萬元資金贖買、租賃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6.73萬畝,給予林權所有者合理補償,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3.破題:錢從哪里來?
激活山林這座“綠色金庫”,少不了前期資金投入。林農的錢從哪里來?一定要打通農民和銀行之間的融資渠道,實現“撬開銀行門,盤活萬重山”。
2017年,在全省首創林權直接抵押貸款機制的基礎上,龍巖在全國范圍內創新出臺地市一級的林業貸款貼息政策,向林農發放用于林業生產的“惠林卡”貸款;2021年4月,又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興林貸”。
“惠林卡”“興林貸”具有持卡即貸授信功能,使用期限最長5年、額度最高30萬元,在享受上級財政3%貼息的基礎上,還能疊加享受市級財政1%貸款貼息,讓林農愛用、好用、得實惠,是實現綠色資源向發展資金轉換的有效途徑。
便民利民永無止境。
2021年7月,武平縣建成全省首個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為林農申請林業貸款提供了“當日申請、次日放款”的便捷,成功入選人民文旅發布的全國“兩山銀行”建設十大優秀案例。今年3月,該縣又創新推出升級版的生態金融產品“碳金卡”,探索以“碳匯銀行”為平臺的林業碳匯和碳普惠激勵機制。
在上杭縣,為解決廣大林農貸款難、抵押難的問題,2014年成立了縣林業金融服務中心,安排縣財政資金作為林權抵押擔保保證金,實行專戶管理,由金融機構按林權抵押擔保保證金5倍以上給予放貸,有效化解了林權抵押貸款的各類風險,解決了林農、林企和銀行的后顧之憂。
穩定健康發展才是長久之計,處理好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極為重要。2017年,龍巖市林業局、市財政局與市人保財險分公司聯合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森林綜合保險工作的文件,將天然商品林參照生態公益林保險模式,以縣為單位統一組織投保,林權所有者承擔的保費由天然林停伐管護補助資金中的管護資金繳納。針對林改后林權分散的現狀,對農戶零星分散的商品林,由村委會組織參保,林權所有者承擔的保費由縣級林業部門補助。得益于此,2017年全市森林綜合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3%;2018年起參保率達100%,實現森林綜合保險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龍巖市森林綜合保險在全省率先打破由單一保險公司獨家經營的局面,引入多家保險機構承保機制,通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公開競標,在保費不變的前提下大幅提高保額,使林農經營林業有了更多保障。
龍巖市還積極創新林業特色險種,先后開展古樹名木保護救治保險、林下經濟產品種植保險、林業碳匯指數保險試點,取得實效。2021年4月26日,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在新羅區正式簽單落地,該保險為新羅區森林固碳能力提供最高為2000萬元的保險保障。
引金融活水,澤綠水青山、潤百姓生活。目前,全市“惠林卡”“興林貸”等林業普惠金融貸款累計超22億元,惠及農戶超3萬戶。“惠林卡”模式2017年被中國銀監會、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作為經驗向全國推廣,入選省發改委2021年第一批“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典型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4.破題:單家獨戶怎么辦?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
今年入夏以來,連續雨天。云雨之中,武平縣永平鎮崗背村的一片山林卻有別樣的景致。
這片山林是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面積11800多畝,涉及林農236戶。2008年,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凍災害,給這片森林造成毀滅性破壞,整座山成了“瘌痢山”。
如何在“瘌痢山”上重新造林迫在眉睫,但這片受災山林涉及林農眾多,他們有的沒錢造林,有的沒有勞力造林,有的想造林又怕不懂技術,甚至有的擔心會再次受到災害影響,各種擔心各種顧慮的人都有。分山到戶以后,每家每戶分到的山林都不多,要動員236戶林農及時造林不僅難以做到,而且不利于林業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
針對這種情況,武平縣政府多次組織縣林業局、永平鎮政府、崗背村干部和林農座談,在了解實際情況后,及時出臺造林、撫育的補助政策,造林每畝給予補助100元,造林后撫育每畝給予補助50元,同時鼓勵成立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林業企業等各種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參與造林育林,引導林農通過林地入股模式與各種經營主體合作。
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有兩個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一個是眾森林業專業合作社,與186戶林農合作經營8825畝;還有一個是落戶在永平鎮的榮盛木業有限公司,與50戶林農合作經營3018畝,林農以出租林地的形式入股,在有收益時采取“七三”或“六四”分成。
依托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經營。隨后,擋風嶺這片山場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種植了杉樹、馬尾松、木荷、楓香等優良樹種,并間隔一定面積采取塊狀混交,形成針闊混交林。
基地造林后連續撫育了三年,對立地條件比較差的地方還進行了林地施肥。如今,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林木長勢良好,平均樹高13.2米,平均胸徑13.5厘米,每畝蓄積量13.8立方米,林木的生長量比一般造林基地增加了30%以上。
當年的“瘌痢山”變成了“綠水青山”,變成了林農的“金山銀山”。擋風嶺萬畝合作經營基地的成功建成,回答了“單家獨戶經營難,聯合起來就不難”,解決了分山到戶后林地小而散、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無法實現規模經營和林農“有山無錢造”“有山無力造”“有錢無山造”等問題。林農通過“林地入股”的合作經營模式也在全縣乃至全市推開。
5.發展:在“機制活”上走前頭作示范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再提“林改”。他說,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
從武平莽莽大山發端走向全省全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充分體現群眾首創精神的一項改革。在林改中收獲經驗,20年來,龍巖市堅持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敢于破舊立新,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做前人沒做過的事,通過發展理念、思維方式的創新,引領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創新,推動林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近年來,龍巖市做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全市共設立林長3799名,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林長全覆蓋;全面劃分建立縣、鄉、村、護林員四級護林網格2212個,建設森林巡護系統和林長智慧管理平臺,為全市護林員配備巡護終端,實現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網格化和信息化,森林資源監測全覆蓋、無盲區。
同時,龍巖創新建立“林長+森林警長”“林長+檢察長”“林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市林業局與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共同出臺全省首個《森林碳匯補償機制工作指引》,在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創建全省首家“綠碳”司法基地,積極探索碳匯修復的司法實踐。加快推進永定區、漳平市林業執法隊伍建設改革省級試點,提升基層支撐保障能力,強化鄉鎮林業站服務能力,充實基層林業執法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完善林業生態多元補償機制,就是促進全社會共擔生態環保責任、共建生態文明的一項有益探索。
2017年以來,龍巖市探索建立跨區域森林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逐步把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通過發行企業生態債券和社會捐助等方式,拓寬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落實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調動上游地區保護森林資源積極性。這些做法,有效破解了林業發展深層次矛盾,推動生態文明共建共享。
近年來,龍巖的武平林業資源管護和林業扶貧機制、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試點改革、森林綜合保險等4個涉及林業領域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廣清單。
6.發展:在“產業優”上走前頭作示范
產業興則龍巖興,產業強則龍巖強。秉持這一共識,龍巖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多元拓展生態價值實現方式,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產業振興。
擁有冠豸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連城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1.86%,2015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該縣立足林業資源優勢,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四大類型的林下經濟。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79萬畝,產值51.2億元。
林改升級,林下“掘金”。上杭縣積極引進全國知名保健品企業湯臣倍健公司,流轉集體林地4000多畝,打造全國最大的中草藥“骨碎補”人工繁育基地,成為社會工商資本進山入林參與林業經營的典范。此外,上杭還成立了“骨碎補”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著力把“骨碎補”產業打造成富民產業,幫助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漳平市德諾林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一家集原料林基地建設、研發設計、戶外木制品深加工、出口創匯等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也是龍巖地區戶外木制產品加工重點出口企業。公司2021年5月組建跨境電商團隊,到今年5月初,團隊銷售業績便已突破300萬美元。
武平縣梁野山景區青山疊翠、綠意盎然,大大小小的瀑布,構筑了各具特色、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吸引眾多游客來此觀美景、“森呼吸”。“景區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以森林康養為主,美食滋養為題,深受中老年游客青睞。我們還開發了青少年研學勞動社會實踐基地研學體驗項目,目前已接待省內各地中小學生社會實踐萬余人次。”說起梁野山的生態旅游發展,梁野山景區負責人劉江云如數家珍。
從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到林產品深加工、發展旅游康養……豐富的林業資源正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然而,龍巖探索的生態價值實現途徑遠不止于此。
在國家實施“雙碳”戰略的背景下,2021年9月8日,長汀樓子壩國有林場竹林經營碳匯項目經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掛網實現首次交易。該項目第一監測期減排量14.9萬噸,實現總成交金額164萬元,是龍巖首個國有林場竹林經營碳匯成功交易的項目。
2022年4月18日,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又傳來喜訊,永定區綠發林業有限責任公司森林經營碳匯掛網項目全部實現交易。綠發林業副總經理廖攀華說:“這次交易額達到256萬元。林業碳匯是一項政府得利、企業增效、林農得益的新項目,將有效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以民為本,點綠成金,釋放林業產業的巨大潛能。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說:“近年來,我們持續提升漳平永福、連城朋口、武平東留、永定龍潭等花卉特色小鎮,推動永定蝴蝶蘭首次出口日本;探索形成了以武平紫靈芝、上杭金花茶、長汀茯苓、連城鐵皮石斛等為代表的區域特色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縣3個。2021年實現花卉苗木全產業鏈產值148.4億元;林下經濟經營面積1055萬畝、產值242億元,輻射帶動17.7萬戶農戶參與。”
與此同時,龍巖已形成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等為依托的生態旅游格局。全市現有“森林人家”292家、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梅花山和武平縣被評為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武平捷文村、云寨村入選全國森林旅游扶貧典型案例。
7.發展:在“百姓富”上走前頭作示范
改革就是要讓林農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林改20年,致富在山,希望在林。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蘭花,本是山林間一種花卉,但在連城縣朋口鎮,蘭花長出一個富民產業。目前,該鎮蘭花及相關產業從業者有6000余人,人均年增加收入約3.6萬元,3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參與蘭花種植與經營摘掉了貧困帽。“我們通過激勵性扶貧方式,吸納農戶認養種植蘭花,傳授種植技術,保底價格回收,幫助他們加快增收致富。”連城蘭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饒小瓊介紹。
無獨有偶,在曾經全市有名的“林業經濟區”長汀縣四都鎮,林農也找到了種蘭致富的途徑。
“我試著把庭院的蘭花搬回到山上去種,果不其然,蘭花的長勢更好了。”提起林下養蘭,長汀縣四都鎮元仕花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炎士滔滔不絕。2013年,山上良好的自然生態,讓他萌生了林下養蘭的想法,天然的林蔭,原生態的環境,使蘭花移植喜獲成功。2014年,他又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村民種蘭致富。如今,一盆盆蘭花,青綠如韭、幽香浮動,帶來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金山銀山。
森林這座綠色寶庫,孕育了無數寶貝,致富途徑絕不限于“砍樹”。林改之后,“靠山吃山”被重新定義,在武平,百香果、象洞雞、紫靈芝、綠茶、富貴籽等五大地標性特色農產品聲名遠揚;在漳平,2016年8月才成立的漳平市楠木家庭林場,已發展成福建省個體營造珍貴樹種小葉楨楠最大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在永定區龍潭鎮,萬花園林負責人謝凡生說:“通過林地流轉,我們的蝴蝶蘭種植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產量進一步擴大,同時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就業增收。”
近年來,龍巖市堅持效益為重,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持續探索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機制,引導林農走森林資源流轉、規模化聯合經營的路子,大力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場、家庭林場等多元市場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全市共辦理林地經營權登記1475宗、面積36.77萬畝;2017年以來全市完成林權流轉面積79萬畝、累計337.2萬畝,培育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206家、經營面積達130萬畝。
2021年,龍巖全市實現林業總產值504.7億元,比2002年增長12倍;林農收入大幅度提高,林區林農涉林收入超過總收入的四分之一。
把目光放回到捷文村。2018年1月,中辦調研室向福建省委辦公廳轉達習近平總書記對捷文村群眾來信的重要指示:“希望大家繼續埋頭苦干,保護好綠水青山,發展好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把村莊建設得更加美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如今的捷文村生態環境優美、百姓生活幸福,森林覆蓋率由林改前的78%提高到84.2%,2021年村集體收入5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0元,正闊步走向共同富裕。綠水青山中藏著人民生活的福祉,捷文村僅僅是龍巖眾多山村蝶變的一個縮影。
8.發展:在“生態美”上走前頭作示范
美是人類的永恒追求,美麗環境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更好向往。
在武平千鷺湖景區,眾多湖泊星羅棋布在山谷密林之中,吸引成群的白鷺、蒼鷺、夜鷺、白額雁、綠翅鴨等水禽水鳥來此棲息,構成了一幅絕美山水畫卷。武平縣攝影家協會主席李國潮說:“千鷺湖優美的生態,游客愛,鳥兒也愛。現在武平有100多種鳥,千鷺湖是它們最好的棲息家園。”
林子豐茂了,山水皆成詩。6月14日,記者走進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只見這片近萬畝的森林公園里,保存有格氏栲群落500畝,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滿天星瀑布、曲徑通幽的官道古橋、古色古香的泰山廟以及新建的休閑便道……在美景加持下,林場成為森林旅游勝地。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廣袤森林給龍巖這座城市帶來生態美景、綠色福利,但是,肉眼可見的生態美并非全部。龍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林改等一系列生動實踐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這才是這座城市最為寶貴的“生態美”。
從長汀人民數十年如一日治理水土流失,到全市范圍廣泛開展植樹添綠;從以資源型經濟為主,到轉型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從捷文村用“分山到戶”終結“亂砍濫伐”,到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堅持生態立市,建設山清水秀、綠色低碳的美麗龍巖”……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是龍巖從未停止過的追求。
有些案例特別能體現深入人心的“生態美”——長汀縣創新開展“線上捐款、線下植樹”的義務植樹盡責新形式,開通全省唯一的“互聯網+義務植樹”平臺,互聯網掃碼植樹成了新時尚;武平縣早在建設“平橋翠柳”公園時,當地居民就自發認養公園的樹,為美生態、美家園出錢出力。
綠色,是生命色、自然色,也是龍巖發展的亮色。
近年來,龍巖市持續擦亮“綠水青山”名片,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全市7個縣(市、區)均為省級森林城市。全市建成3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加快推進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4個國家森林公園建設。龍巖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名單。
林改20年,綠夢成真。20年來,龍巖人民緊扣“破題”與“發展”,敢闖敢干、擔當作為,在不斷探索實踐中改變大山的命運、實現林農的夢想、創造高品質的生活,展現出紅土地的生態之美、發展之美、人文之美。(融媒體記者 高營光 王尚華 羅煥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