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好線下線上平臺,要堅持‘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標準……”日前,我市召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暨信訪維穩工作現場會,對開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及做好信訪維穩工作再次進行了安排部署。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紅色、客家、生態三大資源優勢,按照“全面建、重點創、守底線、鑄品牌”工作思路,扎實推進“1+5+5”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創建工作,形成了以紅色市域社會治理為主線的“龍巖模式”。
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工作中,我市完善了黨委領導機制,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市域社會治理領導小組,構建黨委領導、政法牽頭、部門參與、齊抓共管的社會治理體制。完善了政府負責體制,把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健全各職能部門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權責清單。完善了群團助推體制,堅持黨建帶群建,充分調動群團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引領群眾投身到社會治理實踐中去。完善了社會協同體制,培育了一批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推動各類社會力量開展志愿服務、救助幫扶、化解矛盾等公益事務。完善了公眾參與體制,搭建“e龍巖”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平臺,健全了舉報獎勵、公益反哺、以獎代補等激勵保障機制,大大提高群眾參與社會治安問題治理的積極性。
營造平安環境,創建和諧社會。在開展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創建工作中,我市著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會治安、社會矛盾等“五大領域”風險。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閩西實踐,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指揮調度中心,建立矛盾糾紛“1+6+N”模式,打造一站式受理、全流程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模式。開發矛盾糾紛“龍巖e調解”微信小程序,開通縣直單位賬號197個,鄉鎮賬號133個,村(社區)賬號2022個,實現足不出戶即可實現矛盾糾紛“全程網調”。完善公共安全風險預警體系,以“雪亮工程”建設為牽引,全面落實重點要害部位武裝執勤、人員密集場所高峰勤務、公安巡特警屯警街面動中備勤、公安武警武裝聯勤巡邏“四項機制”和“1、3、5分鐘”快速響應機制,有效遏制違法犯罪。
突出政治引領,筑牢思想根基;強化自治強基,激活內生動力;夯實法治固本,加大法治保障;深化德治建設,構建和諧環境;增強智治支撐,提升治理水平。我市充分發揮“五治融合”作用,有效提升了政治引領、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能力。推行“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制度,深入實施黨員“回家”工程,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實現基層黨組織引領社會治理全覆蓋。將“法治龍巖”建設作為“五個龍巖”建設之一,弘揚“共和國法治搖籃”紅色法治文化,在地方立法、生態司法等領域走在全省前列。圍繞依法治市共出臺地方性法規16部、政府規章2部,為全力以赴推進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德治教化方面,我市成立了全國首個設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城鄉志愿服務活動陣地市域全覆蓋。開展了“‘大愛龍巖’在行動”集中活動,匯聚龍巖愛心善舉,引領社會共同發力,形成龍巖“善治”力量。在自治強基方面,全面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把村(社區)黨組織打造成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斗堡壘。大力開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建成12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在智治支撐方面,全面完成“雪亮工程”重點支持城市項目,推進數字網格建設,深化拓展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為社會治安穩定提供精準信息支撐。啟動“碳匯池”司法固碳中心,加強大數據應用、智能化管理,為司法固碳提供科技支撐,切實打好“綠色生態牌”。(融媒體記者 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