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龍巖中心城區持續完善濱河綠道建設,逐步串聯起城區無阻隔、不斷線的慢行圈。如今,漫步綠道,碧水與綠樹交相輝映,市民悠閑自得,呈現出一派水清、河暢、岸綠、人和的美好景象。
小溪河岸的雜草
市政協委員黃思瑜認為,河道生態治理,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應統籌兼顧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才能充分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實現人水和諧,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7月18日,黃思瑜委員在采訪中介紹,近年來龍巖中心城區的河道生態治理給市民帶來了極大的休閑享受。但縱觀城區河面景觀,仍有不少地方亟待改善。
她認為,目前城區河面主要存在四個問題。一是多處河面河灘兩岸雜草叢生,如小溪河沿岸的五節芒,普遍有2—3米高,甚至高過濱河綠道,顯得雜亂。還有部分河道菜地屢禁不絕,影響了河面景觀。二是河道中亂石突起。她認為河道中的一些亂石不僅影響水流,還易造成不雅觀的河面景象。三是在枯水期或平水期,大面積河灘裸露,形成不了水波粼粼的河面。四是市、區兩級政府在濱河綠道、攔河水壩等建設方面,出現區域性不平衡。
為此,她建議相關部門要及時清除河灘雜草,整治河邊菜地,對河面中突起的、影響雅觀的亂石,可采取定向爆破的辦法予以炸平,促使形成平整河面。
黃思瑜委員認為,應把龍門溪、紅坊溪、小溪河、東肖溪,以及匯集后的龍津河,全部納入整治范圍,統籌做好清淤疏浚、截污納管、生態修復、蓄水增景、綠化亮化等工作,努力打造集生態、景觀、蓄水、防洪于一體的多功能“生態廊道”,讓龍巖中心城區市民均衡享受城市發展福利。
在具體做法上,她認為應該對以上各支流進行每年至少一次全面的疏浚,使河面平整、大小溝渠暢通,同時建議在龍門溪、紅坊溪、小溪河、東肖溪等河道,創造條件修筑攔河庫壩,蓄水形成眾多段面的美觀河面,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時,為居民提供環境優美的親水休閑空間,滿足群眾對良好人居環境和清潔生態的新期待。
在日常工作中,她認為應強化管護,推進常態化管理。積極開展河道日常巡查,加大日常巡檢力度,定人定崗,定期組織開展河道監督巡查,鞏固整治成果。同時要加強宣傳,營造干群共治氛圍。在做好河長制工作的基礎上,引導廣大居民增強水環境保護意識,改變生活污水、垃圾隨意傾倒等不文明行為,積極自覺地投入到河道保護的工作中來,切實提高水生態質量。
做好治水興水文章,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事關民生福祉和高質量發展大局。黃思瑜認為,可結合龍巖中心城區的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統籌考慮引水、補水、蓄水、親水,真正讓水流活起來、景觀靚起來、城市美起來。(融媒體記者 劉玉榮 劉菲菲 通訊員 賴文光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