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昔日嚴重水土流失區的長汀縣河田鎮山清水秀,稻谷飄香,福建省水土保持試驗站及福建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在河田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碳匯監測試驗。通過多種治理措施,協同發力,全縣森林、草地、農田等典型生態系統水土保持碳匯能力不斷增強,碳匯物質持續增加。2022年,全縣新增經濟果木林地195公頃,封禁治理林地12234公頃,水土保持種草43公頃,實現年度新增碳匯12萬噸。
長汀縣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近40年來,長汀縣因地制宜、因山施策,以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補充,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在水土流失區生態修復和碳中和實踐中,累積了大量有價值、可借鑒的寶貴經驗。長汀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輝說,水土保持作為一項生態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能顯著提高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匯能力。根據已有研究成果,羅地河年碳匯增長率1.72%,治理區域碳匯年增長量是未治理時的2.55倍。
擴大措施規模,加大碳匯能力。長汀縣大力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系統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村系統治理,實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地綠化”,構建“綠水相間,綠帶成網,綠環村莊”的水美鄉村,成功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23條。實踐證明,僅羅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20多年間實現碳匯當量13.86萬噸二氧化碳,碳密度由每公頃14.68噸增長到34.62噸,提升了135.83%。加大崩崗綜合整治力度,積極探索崩崗開發治理模式,全縣累計治理崩崗1417座,經過綜合治理,土壤有機質含量由每千克3.8克提高至9.6克,全縣實施坡改梯工程15.22年萬公里,坡改梯工程治理三年,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提升2倍多。
創新治理模式,提升碳匯效能。創新實施草灌喬混交治理模式,推行“等高草落帶種植”,陡坡地“小穴搖草”新技術,成功治理強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66.9平方公里,有效促進了碳匯功能提升。全縣新增茶果園面積22.83平方公里,新增油茶面積78平方公里,經過三年治理,表層土壤有機碳含量以每公斤2.8克提升到11.3克。
多措并舉,提高碳匯效率。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構建以水源涵養為主的復合生態系統面積133平方公里,成功改造“老頭”138.04平方公里。強化封育管護治理,對高山遠山人為活動較少和已治理的631平方公里有林地進行補植施肥,從源頭上杜絕了對植被的破壞。以河田鎮為例,經過封育管護和生態恢復,1981-2013年間單位面積馬尾松林植被碳儲量增加4倍,碳密度由每公頃20.14噸提升到41.72噸,增加1倍。表層土壤碳吸存速率前30年平均為每公頃0.385噸碳,固碳潛力約為每公頃33.26噸碳。(融媒體記者 程璧暉 通訊員 陳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