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居民生活場景
文化傳承筑根魂
如果說山川河流搭建了傳統村落的骨骼架構,建筑民居生成了傳統村落的皮膚肌理,那么在漫長演變中逐漸匯聚起的傳統文化則滋養了傳統村落的靈魂血肉,這些鄉土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需要代代守護。
鑼鼓聲聲震天響,山歌相和傳古韻。永定土樓景區里,振成樓里外掛滿大紅燈籠,懸掛于頂上的紅色幔紗為振成樓簪上了一朵喜慶紅花,在一片花團錦簇中,身著華麗中式婚服的新娘手執喜扇輕掩面容,款款走向等候她的新郎,新人在滿堂賓客的見證喝彩下禮成完婚,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客家婚禮體驗儀式在振成樓上演。
今年“五一”,永定土樓景區推出“土樓有喜”客家婚宴沉浸式主題活動。在婚禮現場,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客家長桌宴,還可以欣賞客家山歌、簪花秀、非遺文化提線木偶等一系列表演。
一場融合了客家風俗和非遺文化的中式婚宴,是永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例證。永定現有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3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十番音樂等國家級非遺常態化在土樓景區開展演藝活動。
民俗演出和非遺表演是永定吸引游客的拿手好戲,但只出現在景區表演中的文化缺少靈魂,客家文化之所以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其已融進客家人的生活百態。
“陳東四月八”“湖坑作大福”“撫市走古事”……在永定,非遺民俗活動俯仰皆是,每逢節慶,海內外鄉親齊聚一堂,熱鬧程度更甚春節,編織出熱烈鮮活的鄉村生活圖景。這些承載著客家人記憶的民俗文化增進了群眾的凝聚力,促進了鄰里的和諧團結。
薪火相傳重在傳承,即使走過千百年,那些經歲月磨煉后的優秀傳統文化依然在年輕一代中熠熠生輝。
“歷史家訓重廉潔,今朝再誦揚家風。”5月6日,上杭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六年級共400多名師生走進永定湖坑村的慶成樓,重誦客家家訓。客家先民在多次遷徙中砥礪出客家精神,常以楹聯的形式鐫刻、張貼在他們居住的土樓門框及廳堂墻上。慶成樓內集中展陳了永定人口排名前60位姓氏的祖訓家規,楹聯匾額、家訓故事、客家俗語,家訓館內展陳形式豐富多樣,家訓教化氛圍濃厚。
在永定,有不少像慶成樓這樣被改造為傳統文化展陳館的土樓。近年來,圍繞“薪火相傳”的保護利用模式,永定實施“文化進土樓”工程,以“一樓一景致、一樓一特色、一樓一主題”為理念,打造了家訓館、家風樓、婚慶館、忠誠館等一批主題多元的文化展陳館。這些土樓已經成為龍巖乃至周邊地區中小學校開展研學的熱門場所。在體驗造紙工藝中創作屬于自己的非遺作品,在近距離觀察土樓中探究土樓建筑的奧秘,在中藥小課堂里辨草藥嗅藥香,在學習竹編制作燈籠中了解初溪村先人的發家史……永定土樓規模龐大,客家文化豐富璀璨,結合碰撞之下,涌現出多種多樣的研學課程。
此外,永定還結合當地的紅色文化,推動了90處歷史建筑和紅色文化遺存“非世遺”土樓的保護利用。如虎崗、高陂、金砂等鄉鎮下轄的諸多村落留存著許多與中央紅色交通線有關的歷史,通過提升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完善牛牯撲紅色教育基地、推出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研發紅色旅游精品路線等方式,永定還原其所承載的歷史,傳承紅色文化精神。
客家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在永定交匯融合,塑造了永定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體系,賦予了永定傳統村落生生不息的力量。
洪坑土樓群
產業興旺引人來
土樓的白天和夜間完全是兩副面孔。白天,初夏溫度漸升的空氣包裹著古樸的青石和砂土,土樓就像飽經風霜但精神矍鑠的老者,粗糲且挺拔。原住民搖著蒲扇小憩,游客輕聲慢步。夜幕降臨之時,流光溢彩的燈光照亮河畔點亮古樹,振成樓的外墻成為展示裸眼3D光影秀的巨幕,土樓的故事在燈光變換中接連上映,但最吸睛的當數環興樓里的一出江湖好戲。
2020年,永定土樓景區與騰訊合作,引入《天涯明月刀》游戲IP進行數字化文創內容創作,項目包括“天刀”沉浸式劇場、華服旅拍、國風民宿、特色餐飲、旅游文創等多元業態。每晚,天涯明月刀沉浸式劇場會在環興樓演出。實踐證明,百年巍峨的土樓與刀光劍影的江湖相得益彰。去年,該項目獲評2023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優秀案例。
引進“天刀”項目是一次突出土樓古色古香特質的既謹慎又大膽的嘗試。項目依照“修舊如舊,尊重原貌”的原則,對環興樓進行提升。特地保留了環興樓火燒的缺口,將其建設成土樓觀景臺和月亮景觀,保持建筑完整性,留住歷史厚重感。永定區文旅局副局長樊俊嬌說:“土樓活態利用需要大膽創新,但一定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
“古”是土樓的外在,“住”是土樓的內核。永定還打造了獨特的土樓民宿群。目前完成了南江村朝陽樓、東昌樓、洪坑村昇恒樓、南江村南興樓、新南村長源樓等民宿改造。民宿房間保留了土樓裸露的墻面,傳統農耕器具的布置也融合了耕讀文化與現代藝術,住客能親手觸碰建筑肌理,體驗濃厚的鄉村文化。
論及傳統村落的開發,發展旅游常被認為是一把萬能金鑰匙,但對于延續農耕文化千百年的傳統村落來說,在發展三產之外,做大做強一產、二產同樣重要。
在水稻、烤煙等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永定引入了洋多千畝辣椒種植基地、實佳規模化蛋雞養殖基地、湖坑江昊農業園、大溪鄉特產農業產業化、初溪水稻特色農業、下洋特色牛肉產業等項目,培育了19件擁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推進一產增效的同時積極發展二產,永定在中國傳統村落實佳村因地制宜開展新能源風電生產,為古竹鄉引入光伏發電項目,實現二產三產有機融合,壯大集體經濟。
此外,為避免傳統村落在保護利用過程中出現產業方式單一、同質化現象,永定還通過跨村聯建模式讓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由“單兵作戰”變為“抱團發展”。在跨村聯建模式下,資源和定位相似的村莊打破地域局限,強村帶弱村,在產業發展上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由“爭資源”走向“共資源”。通過這一模式,永定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創建了世遺傳承集中連片示范區、紅色傳承集中連片示范區、華僑反哺集中連片示范區、鄉村振興集中連片示范區4個集中連片示范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成效更加顯著。
產業多元興旺,吸引了老居民的回流和新居民的入住。近10年,僅洪坑村人口就由1000多人增加到3500多人。開民宿、做導游、干餐飲、賣特產,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創業。林日耕的兒子和女兒都在前些年回到洪坑,當起了導游,開起了飯館。林日耕說:“從前我們由農村走向城市,現在是從城市重回農村,上世紀90年代的洪坑村沒電沒路,說是最窮的小山村也不為過,如今村民們在家賣特產日子過得也不錯。去年僅我們振成樓就吸引了500多萬游客,今年會越來越好。”
2023年,永定接待國內外游客917.1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0.28億元,較2022年分別增長57.3%和62.0%。其中,傳統村落接待游客超過三分之二。今年春節期間,接待游客101萬人次,同比增長46%。
入選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區既是肯定,也是激勵。下一步,永定計劃實施25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總投資4.11億元,主要包括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制作傳統村落數字影像資料等。(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通訊員 熊川 陳敏 文/圖)
記者手記
以用促保 古村振興
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農業是中華民族產生、繁衍和發展的基礎,中華文化以農耕文明為根,傳統村落孕育于農耕文明之中,是農耕文明的“活化石”。但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農耕文明式微,傳統村落衰敗,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傳統村落既要“保”,也要“用”,但二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標本式保護”抹殺文明的活力,“破壞式開發”傷害文化的根本。在摸索保護和開發間的平衡點上,永定不斷嘗試,以用促保。
保護不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僵化式保護,而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永定,世遺土樓——23座土樓“本體樓”被嚴格保護,只對其進行修復,不做改造。而對“非世遺”土樓則在保持風貌協調的前提下適當改造,滿足現代需求,同時根據各樓特點有針對性地引進產業項目,將土樓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傳統村落的開發也極易陷入過度商業化的陷阱,出現“見村見物,卻不見人、不見生活”的現象。但走進永定土樓,沒有千篇一律的造景元素,沒有別扭違和的外來文化,有的只是土樓專屬的文化標識和原住民自帶的“煙火氣”,這里不是冷冰冰的商業景點,更像溫暖鮮活的家。
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道阻且長,永定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為傳統村落在當代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永定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只永定,賡續農耕文明、延綿中華文化更是所有古村落需要深耕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