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種植晚稻面積有266畝,今年晚稻顆粒飽滿,品質非常好,預計畝產750公斤左右。”武平縣武東鎮四維村雙季稻示范片基地負責人王桂連談起今年的水稻收成,臉上止不住露出滿意的笑容。
武平縣武東鎮四維村雙季稻正在收割 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田野染“金”,稻谷飄香。近日,在龍巖市武平縣武東鎮四維村雙季稻示范片基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收割機在來回穿梭,田間地頭奏起動人的“豐收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龍巖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堅定不移走出具有龍巖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武平縣武東鎮四維村雙季稻 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打好“特色”牌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是龍巖市推動鄉村振興的主旋律。近年來,龍巖市立足優質生態資源稟賦,以糧食、煙草等傳統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畜禽、蔬菜、果茶、薯業、林竹花卉、食用菌、漁業等七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構建“1172”農業產業體系。2023年,龍巖七大特色優勢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產值1068.46億元,全市62個市級特色現代農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30.8億元。
國慶假期,龍巖市長汀縣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次成為廣大游客的熱門旅游目的地,全縣預計接待游客83.59萬人次,預計實現旅游收入7.4675億元,其中,不少市民、游客選擇遠離城市喧囂,前往新橋曲凹哩、策武南坑村、客家山寨丁屋嶺等鄉村旅游景區,享受恬靜愜意的假期。
這是龍巖市積極推動農村經濟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巖市因地制宜,圍繞各地歷史文化,加快推進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成功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重點村7個,創建金牌旅游村20個、全域生態旅游小鎮9個,3條精品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上杭縣古田鎮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長汀縣店頭街歷史文化街區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漳平市溪南鎮東湖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當前,龍巖市圍繞探索鄉村振興“一縣一片區”建設模式,正集中打造7個片區,涉及全市14個鄉鎮、67個村,各片區以項目建設為統領,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建設行動及特色產業發展等,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片區融合發展格局。據統計,2023年,龍巖市實施鄉村振興“一縣一片區”建設項目126個,已完成投資15.34億元。
村民們正在打包稻谷 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打好“創新”牌 有效推進鄉村建設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近年來,龍巖市積極探索新機制、新模式,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全新動力。
今年7月,龍巖市印發印發《關于推行“158”工作機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施方案》的通知,創新推行“158”工作機制,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該工作機制即堅持一個理念——“原生態、低成本、有特色”,實施“一把手”推進機制、規劃先導機制、農房建設管控機制、共建共享機制、黨建引領機制等五項機制,按照城郊融合類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穩定改善類村莊、文化傳承類村莊、民族團結類村莊、僑臺賡續類村莊、收縮待定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等“八種類型”對龍巖市的行政村進行分類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有效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記者了解到,“158”鄉村建設工作機制聚焦推動龍巖市鄉村全面振興,旨在建立一項協商機制、整合一批資金資源、推進一批重大項目、抓好一批先進典型、健全一個督促考評體系。該機制的推行,讓龍巖鄉村振興向新而行,一幅鄉村新“豐”景正在閩西大地徐徐展開。
上杭縣廬豐畬族鄉打造畬味小菜“紅領共富工坊” 上杭縣委宣傳部供圖
打好“人才”牌 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
在龍巖市上杭縣才溪鎮溪北村大坪果場臍橙基地,沉甸甸的臍橙在微風中搖曳,與片區內正在完善的紅色旅游景區相呼應……這是上杭縣的駐村第一書記針對農村部分產業存在有種養弱加工、有產業弱鏈條、有產品弱市場等問題,整合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探索創建出的星級“紅領共富工坊”。
星級“紅領共富工坊”著力在“小品種”“小切口”“小鏈條”上精準發力,助推集體增收、企業增效、群眾致富。
截至目前,上杭縣已建成32所“紅領共富工坊”,涵蓋現代農業、預制菜、鄉村文旅等多個生產領域,帶動從業人員1.6萬余人,吸納低收入農戶3463名,人均增收3257元。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從城市到農村,一個個“新農人”在鄉村各處大顯身手,將夢想的種子播撒在鄉村大地上,成就了“豐收人生”。
鄉村天地廣闊,青春大有可為,如今,龍巖正不斷與當地高校對接,為鄉村振興再打“強心針”。針對科技為農業特色產業賦能,龍巖各縣(市、區)與龍巖學院古田鄉村振興學院共建產業導向型研發平臺,旨在有效解決當地農戶、企業技術難題。
該學院依托獸醫學省級重點學科,助力龍巖建設全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建有家畜傳染病防治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等8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在疫病防控、食品安全、綠色種養等領域取得80余項技術成果,累計產生經濟效益近20億元。
上杭縣才溪鎮打造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基地暨助農直播電商共富工坊 上杭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介紹,下一步,龍巖學院古田鄉村振興學院將以龍巖市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古田鄉村振興基地為契機,加強古田鄉村振興學院的人才培訓中心和科技服務中心建設,打通人才流通渠道,讓更多地方高校教師身影在田間地頭行動,發揮“新農人”的聯農促富作用,催生出鄉村振興的“乘數效應”。
針對農戶在實際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龍巖市已累計組織30多批700多人次專家前往鄉村開展服務,584名專家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結對幫扶,通過開展“百名專家下鄉入企”“一村一品一專家”“師帶徒”等幫扶活動,幫助基層單位破解關鍵技術難題,轉化為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龍巖市在鄉鎮設立14個鄉村振興人才驛站、12家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10家鄉村振興技能大師工作室和3個鄉村創業就業服務站點,促進人才、技術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對接。(記者 馬伊驊 通訊員 鄭嘉雯)